楼市与股市非跷跷板关系 限购不是股市利好

来源:证券时报    更新时间:2016-04-09 09:27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过去20多年来,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可谓功不可没。北京、上海、深圳等核心一线城市的楼市调控虽有反复,但统计显示其商品房均价仍呈波段性上涨,并在2015年四季度开始凌厉上攻,引发今年3月25日上海带头祭出“史上最严”的限购政策。

201112220838574760744714

限购政策,就是通过某些行政性规定,对部分“房价上涨过快”一线城市的购房资格进行限定,其手段主要包括户籍、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年限等。这类限购政策均属于行政手段,与市场化方向之间存在冲突。

笔者常居上海,在楼市沉浮中也算是跌跌撞撞一路走来。自“3·25新政”发布至今,直接间接获悉许多故事,听着听着自己也开始胡思乱想起来——有分析师认为,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看,一线城市楼市政策收紧对股市有利,理由在于资金可以从楼市流向股票、债券货币基金甚至期货、黄金等金融市场。该人士列举了2013年3月“新国五条”时的情景作为印证。不过,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首先,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行为本身也是金融现象,不能将其与股票、债券对立和割裂起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房地产的自住需求也包含了金融投资的影子。如果预期房价将下跌,多数人宁愿选择租房而非掏钱去购买。不管是什么用途,买入房产的最大理由之一就是它可以保值增值。

同时,房产购买行为与银行信贷紧密相关,受到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直接而巨大。关于这个话题有研究人士指出,近年来的中国楼市属于“政策刺激市”和“杠杆市”,与货币超发未流入实体经济有关,与2014年以来不断出台的房地产刺激政策有关,更与保守估计杠杆成交金额超2000亿元的“场内场外配资”有关。

既然同为金融现象,那么楼市与股市之间就绝对不是简单的跷跷板关系。楼市调控对股市的具体影响,不是正相关也不是负相关,而是曲线相关。

其次,去年末开始的一线城市楼市疯涨,很大程度与“避险”需求有关,这一点从相关时点某些高评级企业债收益率向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看齐”,就可得到明确印证。这也表明,很可能是那些因担心经济下行或债券违约、企业倒闭而四处寻找出口的资金,不断涌入债市以及一线城市楼市,才推动了相关“金融品种”价格的上涨。要知道,一线楼市除了是“房子”之外,更是一种低风险的具有金融属性的投资品。

但是,与股票和债券之间存在的“跷跷板效应”不同,好地段的房子除了具有避险功能外,还与其上下游诸多产业链有关联,因此楼市投资投机资金的撤离,并不一定意味着股市的上涨或者下跌,它们之间没有此消彼长的直接关系。

值得注意,出于对国内经济以及外汇市场所体现出来的资本外逃预期等的担忧,资金不计代价涌入优质楼市。从风险偏好上来说,目前市场仍未展现出对股票等高风险资产的明显青睐倾向。

第三也是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此次以上海为首的“3·25新政”,一定程度上与去年股市昙花一现的熔断机制不谋而合,它最主要的体现是流动性的严重缺失。实际上,这一点也让我多次从半夜的噩梦中惊醒。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假如因为某些原因,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楼市出现崩溃苗头,部分先知先觉者开始抛售多余的房产。但有刚需的接盘者却没有资格,所以很可能房子挂出去也没人上门约看。若你每天必须腾出大把时间来接待看房的中介而非意向购房者时,你的焦虑心理能不加剧吗?你这时会明白,降价也没有用。

可以简单测算一下。以上海为例,此次新政将非本市户籍居民购房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保的年限,从过去缴2年变为5年。这意味着什么?很明显,3年前有财力和购房需求的人,早已买好了房子,当初那批潜在购买人群已不是你的菜!而那些曾经满足2年资格的“新上海人”,可能是由于资金不到位或是不认同房产的保值增值功能,而一直没有买房。这群人目前可能已同时丧失了购房资格,或可能依旧认为房价长期会下跌,因此他们也不是你的菜!

由于执行严格的家庭第三套房禁购,多数上海本地人或者来沪发展超过5年甚至更长的外地(沪籍或非沪籍)人士,目前还没有买房的仅在少数,这些人不可能替你接盘。来到上海刚好接近5年的人,却因为没有资格而无法买房。如果中途有跳槽经历,现在即使想买房,也会因为社保记录的中断或有“补缴”记录而继续成为焦虑的观望者。

股市熔断机制的特点在于,本来已有涨跌停板的股市,再被人为加上一个“无法交易”的红线。而此次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限购新政,无异于也是将市场流动性带入一种很不乐观的境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