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坊:胶州湾畔的古村庄 老青岛心中的板桥情

来源:青网    更新时间:2015-10-08 15:15  

IMG_6412副本

作家冯骥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个喜欢回头望的人,所以喜欢破旧的房子。”如果你还不能理解这句话,走近青岛市的古老村子——板桥坊,或许能有所感触。板桥坊老村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因为村头有一座木板桥得名。村民以胡姓最多,高姓次之,其他如王、朱、彭诸姓户数较少,过去大家戏称板桥坊为“胡高村”。

这个村子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变化,现在已经是一个“城中村”。在高速发展的城市里,它保留了质朴的村子原貌:石砌的房屋,斑驳的墙面,小巧的四合院,灰色的鱼鳞瓦,满枝的山楂,拿着小棍到处跑的小孩和搬着马扎晒太阳的老人,这就是现在的板桥坊。人和物一起,对我们讲述着这些年这个村子的故事。

IMG_6383

解放青岛,国民党第三道防线就在这里

高冬先今年72岁,土生土长在板桥坊,成长、娶妻、生子,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这里。他在胡同口回忆着自己和板桥坊一起成长的岁月。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前夕,解放军部队在板桥坊与国民党进行了最后一场战役,攻破了位于板桥坊村子口的国民党第三道防线。国民党败退后,村民都躲在家中不敢出门,当时6岁的高冬先跑到村头闲置的地主大院里往里看:院子里没有村民,只是地面上并排躺了很多伤员。“我长大了才明白,当时解放军伤得再重也不进村民家中,这就是我们说的秋毫无犯”。

挖出石板,板桥坊的“生辰”得到证实

板桥坊村北,是青岛市有名的“卡子门“。上世纪初进出青岛只有两条路,一走李村,一走板桥坊。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在板桥坊村北、四流中路的尽头设了一个关卡盘查行人,缠满铁蒺藜的栅栏门由日伪军把守,出入人等必经搜身才放行。为截断出入青岛的大路,日本鬼子抓村民们在楼山脚下板桥坊村北挖了一条深3米宽5米的大沟,沧口一带的老百姓叫它“北壕沟”,有伪军日夜巡逻,无人敢随便翻越。

高冬先一辈子都从事村办企业的制桶行业,一直到2003年退休。退休后他曾经在村口帮忙看电缆,施工的时候在桥北头挖出来一块大石板,写着“1932年建”。时隔多年,板桥坊的“生辰”得到了证实。高冬先感慨道:“在这座板桥建造之前,村子里的人都是踩石头过河,这座桥不仅是村名的来源,也是村民便利的通道。”

IMG_6451

我的经历,映射板桥坊的历史

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回忆自己的一生,也就是回忆板桥坊近七十余年的历史,也就是回忆中国近七十年的变化。60年代中期,高冬先结婚的时候,村里刚结束了“抬花轿”的婚俗,他和一个伙伴一起,骑自行车去丈母娘家载回了自己的新娘。这也正是60年代中国大部分青年嫁娶的新形式。

现在的板桥坊依然没有楼房,鳞次栉比的小瓦房连接着亲近的邻里。离开板桥坊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家家户户开始飘起晚饭的炊烟,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前的河面上。这个四百多年的小村子就在身后,像一本活的教科书,图文结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老青岛的故事。

文/耿婷婷 图/柳栋

浏览更多村庄故事:http://special.qing5.com/150921

旧时光页面二维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