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歌剧《檀香刑》与戏曲融合

核心提示: 聚焦娱乐圈热点事件,报道最新娱乐资讯。

莫言创作的同名小说《檀香刑》被改编成歌剧,12月4日、5日将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

莫言创作的同名小说《檀香刑》被改编成歌剧,12月4日、5日将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11月12日下午,国家大剧院举行歌剧《檀香刑》演出新闻发布会。著名作家莫言先生亮相现场。他称,歌剧这种西洋艺术表现形式对他来说很陌生,当然也是很新鲜的尝试。他以前尽管在小说里面写了很多戏文,但并没有搬上舞台。这也是莫言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首部改编为歌剧的作品。该剧经过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已在国内不同省市演出了15场。

亮点

历经6年精心打造

莫言作品首次改编为歌剧

《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歌剧《檀香刑》是由作家莫言先生和山东艺术学院李云涛教授共同编剧,并由李云涛作曲,历经6年精心打造的首部歌剧。这也是莫言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首部改编为歌剧的作品。是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前不久又获得了“山东省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对此,山东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马东骅表示,“该歌剧的排演是山东艺术学院‘十三五’规划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山艺建校60周年校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愿倾全校之力为社会奉献一部弘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颂英雄人物、彰显山东特色、具有一流水准的歌剧精品力作。”

据介绍,该剧共分为四幕,以清末德国殖民侵略山东半岛引发人民抗击外敌暴行的事件为背景,叙述了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将被施以“檀香刑”过程中的情仇家恨。该剧在创作上突出了民族元素,大胆运用山东琴书这种传统说唱形式与歌剧构成双重叙事结构,并在旋律、和声等方面吸收了山东地方戏曲茂腔的艺术特色,以塑造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特色的人物角色性格,更有效地推动歌剧的戏剧性发展,这成为新时期中国歌剧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该剧演出阵容强大,由山东艺术学院的著名旅奥歌唱家宋元明教授、上海歌剧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韩蓬领衔主演,乐队则由青岛交响乐团担纲,著名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张国勇执棒。在媒体见面会环节,该剧导演陈蔚女士携部分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精彩亮相,演员们演唱了该剧中的部分主要唱段。

该剧经过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已在国内不同省市演出了15场,并将于12月4日、5日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

群访

从小受民间戏曲熏陶

《檀香刑》里戏曲元素很多

发布会后,莫言接受了媒体群访,畅谈了原著的构思以及编剧和修改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法晚:您怎么想起要将您的小说《檀香刑》改编成歌剧,搬上舞台?改编后与原著小说是否相差很大?

莫言:我的山东老乡李云涛教授读了我的小说《檀香刑》后很受感动,这小说里面有好多戏曲元素。他又是故乡人,所以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在他的坚持之下排了出来。这部歌剧的合唱唱段,与原小说的结尾一样。除此之外,大部分是新写的。第一遍还是比较粗糙吧,要不断地锤炼与斟酌才行。

值得一提的是,我以前尽管在小说里面写了很多戏文,但是均没有搬上舞台。我也曾经对戏剧创作充满了兴趣,去年我还发表了好几个戏剧文学剧本。当我首次接触到歌剧,觉得对它很陌生,它毕竟是一种西洋艺术表现形式,对唱词有一些特殊要求。这对我来说,当然也是一种很新鲜的尝试。在编剧创作过程当中,李云涛教授在技术上给我很大启发。总之这部戏到目前来看,出现了比较简练精粹的状态。

法晚:您说对戏曲充满了浓厚兴趣,那么这种兴趣是何时产生的?

莫言:这是我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所导致的吧!因为小时候在农村,没有别的什么可以看,只有民间戏曲。那时电影很少,县电影院每年只下乡巡演一场。我们更多的是听乡村里的那些戏班子来唱戏。所以这种从小所受的民间戏曲艺术熏陶,在我的文化养成中占了很重要的比重,以至于我的小说创作当中出现了大量的戏剧性元素,人物也不知不觉地戏剧化。我以前主要精力用来写小说,去年开始圆一个多年的愿望,写两部戏剧,补养我多年前接受到的民间戏曲传统文化。

法晚:您如何评价《檀香刑》歌剧目前所呈现的这种演出状态?

莫言:到目前为止,我已看了两个版本,一版是初演,一版是在潍坊的演出。修改过的青岛版,我还没看。就前两版留给我的印象,第一我觉得它情感上非常饱满,创作者的感情非常真挚。就题材内容来讲,它本身是涉及到了我们非常悲壮的民族历史、爱国主义、悲壮的激情,牺牲、奉献等均在这部戏中包含了,这便衍生出一种很悲壮的主基调;再一方面,我感觉到它很辉煌,这种辉煌建立在歌剧独特的基础上,它那种高亢的唱段,合唱能够让观众血压升高的这样一种激扬的旋律,整体上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动的氛围。地方戏曲跟歌剧融合

并没有准确的配方法晚:在您看来,中国地方戏曲如何既能保持浓烈的地域特色,又能跟西洋歌剧融合,具有世界性的高度,达到戏剧高原上的高峰?

莫言: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感受,并没有很准确的配方。凭感觉吧!西洋的歌剧形式,怎样有效吸收中国民间的艺术元素,而又不显得生硬,能够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主要靠创作者长期积累的经验的潜意识的把控。

另外,高原普遍的高,高峰并不是孤独的高。在唐朝诗歌史上,中唐以后,出现了成群结队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水平,单独来看,都很高,聚集在一起,成为了中唐诗的高原。而在唐朝前期,则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的堪称“高峰”的诗人。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高峰是矗立在高原之上的,没有说哪一座孤独的高峰一下子海拔就变成了8000米,喜马拉雅山脉上的珠穆朗玛峰,也是建立在喜马拉雅高原之上。高原是群众性的艺术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由此铸就了艺术的高峰,在这个普遍的高度之上再寻求高度。

法晚:对于好多老戏迷来说,他们很反感在文化传承当中,借着创新改革,将地方戏曲改得面目全非,对此您怎么看?

莫言:这是一个创新改革当中的矛盾,我个人确实也有体会。传统的戏曲元素,对我们老听众来讲,是我们迷恋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些东西如果不进行创新的话,那么一直就在炒剩饭。所以每一个创作者都希望有新的旋律加进去,但是能否成功,这个东西很难保证。总而言之,我想,创新是必须的,哪怕是不成功的创新,也是在积累经验。但你不可能要求创作者每一次创新都变成经典,一百次创新,有一次成了经典,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记者 张恩杰)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