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大学生和职场脱节在哪里?

核心提示: 科普心理健康 搭建援助平台 情感、婚姻、人际、成长、女性、亲子。

“孩子们,欢迎从‘游乐场’模式进入到‘荒野求生’模式!”

——如果在大学生眼里,即将迈入的“社会”有一扇有形大门的话,我会兴冲冲地在门上挂起这样一条横幅。

游乐场模式的本质,不是它是欢乐之所,而是它是由一些既定的游玩项目——每个项目包括确定的起点、路径、终点、时程等——构成。在游乐场中,你的欢乐、兴奋、惊喜、恐惧都是可以预测的。你处于一系列虚假的挑战之中。

而在荒野求生模式中,你无所依凭。你会遭遇到一个个未曾料想的、未曾遇见的麻烦,比如饥肠辘辘、猛兽环伺,你必须使尽浑身解数,去独立地解决扑面而来的棘手问题,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又一连串问题……没有说明书、没有攻略、没有锦囊。

两种模式分别培养出不同的思维气质。

游乐场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幻境,这个幻境里不需要解决现实问题。所以老师只需传授知识,你只需接受。老师们永远会这样教导你:“当你疑惑的时候,去翻教科书!去查文献!或者随时跑来问我!”这些话的潜台词是,前人已经为你预备好了答案。

所以在学校里,你思考问题时总会从理论出发:某某人在某某时间提出了某某理论,“哇,今天又学到个新知识!”;又至理论为止:通过一番思考和探究,你又验证了一遍该理论,或者(更牛一点的)对理论有新的扩展或深化,“哇,又写了篇好paper!”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理论所在的领域,其最初的起源,正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的问题或者受某个真实的现象而引发。而你在接触该理论时,那个现实问题早已不存在或者不重要了;或者,它依然重要,而你却毫不关心。所以,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沿着前人铺就的道路走下去,却不知道,这条道路到底是要通向何方。

这种思维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无数学生感到迷茫:“我学的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当然,很多过来人,包括一些教育家、科学家、哲学家,他们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这就是令人为之骄傲的“无用之学”,“真正高贵的知识是无用的”。而在我眼里,这些都是谎言。

任何知识,都起源于现实投射至你内心的困惑。你首先要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你、折磨你,甚至动摇你的信念、威胁你的生存。于是你必须解开它,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诞生了知识,包括各种概念、理论和定律。所以知识必然是有用的,它用来解决问题。在人类历史的某些时期,解决问题的需求特别强烈,于是知识的发展也就突飞猛进,比如二战—— 一个残酷到极致的荒野求生案例。同时,知识又必然在它所处的问题情境中才能发挥作用。

而游乐场模式,它抽离了问题情境,它只提供答案 —— 无数过去、已解问题的答案。固然,你需要了解这些答案——这些人类文明历程中的精华。但是,你更应磨砺出“从对现实的悉心观察中挖掘问题,又对问题进行独立和系统的分析甚至构建出新的理论,以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你更应知道,当你失去了所有的拐杖和火把,当你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问题,当你查了无论多少文献都找不到答案的情况下,在一片漆黑中,你如何活下去。

这就是荒野求生模式。它从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开始,经过一番(也许是理论层面上的)分析和探索,又回归到现实。 

一旦进入荒野求生,你必须了解,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只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很好地活下去,其要旨包括:

1. 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地观察,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2. 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全新的。你可以大胆提出若干个假设性的求解方向,然后去尝试,此时失败是正常的,但你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3. 继续独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此时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4. 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记住,不是只有专家、教授、名人、权威才有资格提出理论,你也有能力来构建理论。比如知乎上的「这个答案」就是从对现象的分析和洞察中独立创造理论的经典范例。构建理论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对问题的分析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同时也能将问题简化到其最本质的层面,并且可能在将来复用至近似的问题。

5. 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试着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迭代之后,你的理论就变得越来越有力度,解决问题的大门就此渐渐打开。

6. 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

7. 通常解决一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够巧妙,不妨试着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

在荒野模式下,你还必须了解,与思考和发展“理论”相比,解决现实问题有如下不同之处:

1. 理论问题通常事先构想出一个理想的环境,把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以屏蔽,因此变得比较“单纯”;而对于现实问题,你必须同时考虑方方面面复杂的因素,罕有简化的方案。例如很多心理学理论,诞生于实验室的“理想环境”,因此在应用到现实时往往捉襟见肘。相反,美国商学院的研究和教学方式和传统学院派路数殊为不同,并且取得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其着眼于分析复杂现实问题的理念。对这种模式优点的本质和深入的分析可参考 warfalcon 的「这个答案」 。

2. 理论问题最初源于现实,但会渐走向自我生长的轨道,有可能随之离现实越来越远,最后变成学术圈里一小部分人的自弹自唱,与外界隔绝;而解决现实问题时,必须时刻思考人们此时此刻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为真正的价值而战。例如,大多数心理学理论已经演变为自弹自唱,不过心理学界中最有创造力的心理学家还是会从对现实的洞察中挖掘出不为人注意的新现象并为此构建理论,我相信,其它很多学科,也有类似的情况。

3. 很多学科的理论探索,通常会寻找和分析那些一般的、普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也受限于科学研究对于“重复”、“可验证”的严谨性约束。但是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分析极端现象的价值常常会远大于一般现象。比如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就反复强调分析极端现象的重要性。而凭借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这个研究路数颇为另类的学者,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人物的共同点,从而得出非常有启发性的结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者”的一系列特质。在另一领域,创新设计的顶级公司 IDEO 十分热衷于研究“极端用户”,用以激发全新的创意,来解决异常棘手的难题。

4. 现实问题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常常瞬息万变、变幻莫测。尤其在风云变幻的商界竞争中,变化的节奏快得令人窒息。例如,前段时间京东对苏宁的电器价格战,自刘强东微博宣战不过数个小时,作为第三方的一淘网,立即上线针对性的电器比价产品,其快速响应的意识和执行力都令人瞠目。而在象牙塔中,一篇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一般为两年,有些学科如数学甚至会长达五年以上(据@陈浩);而一本更新及时的教科书,里面最新的内容,也至少是五年以前的研究,绝大多数会是十年、二十年前的结论。因此,以前作为思想和知识前沿阵地的大学,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的今天,似乎已经变得过于缓慢和笨重。

简而言之,求解现实问题,就是求解复杂性,求解各种未知和不确定,以及求解永恒不息的变化。而这些,都很难在校园中得到锻炼。

大学教育的一个荒诞性在于,一方面大学生要掌握足够的本领,以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去解决全新的、复杂的现实问题;而另一方面,教育他们的大学老师们,绝大多数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他们从本科到博士到讲师到教授,从未踏出校园一步;他们的知识都是自书本得来,从理论演进到理论,而丝毫不知如何从现实中学习。这种荒诞性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学生们普遍觉得学无所用,找工作时没有竞争力,全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股机灵来加分,而教育者,继续用前文所述的“谎言”来搪塞。

在游乐场模式中浸淫越久的人,越无法适应荒野求生模式。我在学校里多学了几年,对此感受深切,所以不得不反思起来刮骨疗伤。但是我想,很多已进入职场的人也并未意识到自己深处旧思维的牵制。举个例子来说,国内互联网业乃至一些翘楚级的公司,在他们的产品工作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竞品分析。这道工序就是抄袭的制度源头,而其背后,正是游乐场思维的结果。研究生写论文时,大多数不懂得先对该课题进行充分地、独立地思考,而是一上来就猛查一通文献,看别人用什么方法,套什么理论,自己就立即照葫芦画瓢,仿制一通;这种做法,和“通过竞品分析来拷贝抄袭别人的产品”,其背后的思维模式,丝毫没有分别。竞品就像文献,它虽给你启发,却给你无形的限制,框制住你的想象力。

所以不用奇怪,为什么在互联网行业,硅谷是无止境的创新发源地,而我国是无止境的抄袭竞速场。一个重大的原因,毫不客气地说,是从业者能力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背后,是长期以来习得的思维模式的高下:高者直面现象、深剖问题、究其本质、创造解决方案,而低者,直接复制答案,并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你沿袭游乐场模式下的思维惯性,也许也能在职场混下去,甚至,混得还不错。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志向远大又勤勉的年轻人,如果你总是梦想着去做一些不寻常之事,或者你绝不允许自己庸庸碌碌地过完这一生,那么不妨再咀嚼一下我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就是为你而写的。

文/知乎,采铜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