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分手后,我们还能做朋友吗?

核心提示: 科普心理健康 搭建援助平台 情感、婚姻、人际、成长、女性、亲子。

「你觉得我跟他,还能再当朋友吗?」她坐在会谈室问我这个问题,眼神里充满了一点期待,又充斥了一丝的脆弱。

桌上的薰衣草茶,已经放到凉了,冷气却一直不冷,像是这段浮动的关系一样,让人无所适从。

「施主,这个问题应该问你自己。」我想这样说,虽然法雨寺就在附近,但是这样讲未免宗教意味太浓厚了。所以,我换了个说法。

「你还希望跟他当朋友吗?」这种看似废话的问法,是我到这里之后,从你所不知道的临床心理师身上学到的。

「毕竟,已经当了十几年的朋友。我舍不得这段感情……或者说,我是比较重感情的人吧。我不愿意相信我们之间,就只值这一小段露水姻缘。排除掉男女情感的部分,我还是很喜欢他这个人……」

「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我很难找到价值观跟我相仿的人,毕竟我这么直接、愤世嫉俗、又不像个女孩。同时,我也是一个很重视精神生活的人,对于身体碰触、互动亲昵的要求都不多,但我希望,对方能跟我在沟通、精神上有所交流。很少人做到这点,但他做到了,却又消失了。我的生命像是什么筛子之类的被抽走一样,一直一直被漩进无止尽的洞里。我真的很希望,当初我们都没越界,这样,就能继续当朋友。可惜我放得太快、感情陷得太深,现在又来不及收了……」她说完,喝了一口冷掉的茶。

原先就是好朋友的两人,不小心越界走到了暧昧,如果最终发现不能相处,还有可能退回当回原先的好朋友吗?过去的虽然较少有人对「精神越界」做出相关的调查,但是「身体越界」,却是很常见的研究议题。

[越界的关系] 

让我们先来看看好友万万睡(Friends With Benefits,FWB)的例子。Bisson & Levine (2009)想知道,美国到底有多少人习惯「跟好友一起睡」,结果发现竟然有将近一半的人(49%-62%)有这样的经验,而这些人,一边享受着FWB的自由好处,一边又得承受着不确定缠身的痛苦。

万恶的亲密关系研究者最爱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问他们分开了没有、这段关系持续了多久、分手了之后还是不是能回到原先纯朋友的脚色等等。Bisson & Levine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发现,虽然有八成的人(81.1%)相信「越界」之后还能继续当朋友,但事实是:

(1) 有三分之一的人(28.3%)至今一直维持现状(Stayed FWB) 

(2) 三分之一的人(35.8%)退回好朋友(Friends WITHOUT Benefit) 

(3) 一成左右的人(9.8%)修成正果(Became romantic) 

(4) 最后,有四分之一的人(25.9%),连朋友都当不成。 

<ignore_js_op>并且,Bisson & Levine在文末指出,就算是选择继续当朋友的(1)与(2),也还要持续面临许多内心的不确定感与疙瘩、持续地吃醋、持续地嫉妒、持续为对方的故做不在乎,伤心落泪。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踏出关系的这一步,就同时得承担它附加的后果。

[沉默的成本] 

或许你会说:「可是并不是每对想继续当朋友的,都是这种关系啊!」

没错,或许我们对于性,并不像美国人一般开放,但是Vanderdrift, Lehmiller, & Kelly (2012)今年最新的研究指出,FWB这种特别的关系,和一般情侣有一个共通点是:在这段关系里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顾虑的也越多,越离不开这段关系(Rusbult, 1980; Rusbult, Martz, & Agnew, 1998; Rusbult & Van Lange, 2003)。

Vanderdrift 他们也发现,如果你在对方身上投入越多心血,会越希望一段FWB的关系能「修成正果」,走向「真正的伴侣关系」,甚至在做爱时,都会减低保险套的使用率(Vanderdrift, et al., 2012)。

所以,那些一边跟你发生性关系、一边又可以和你当普通朋友,却又不愿意和你变成情侣的人,有两种可能的心态是:他们在你身上投资的不够多、或是他们也在挣扎。

[什么样的人在分手后能继续当朋友?] 

Bisson & Levine 虽然告诉我们有三成的人可以继续当好朋友、Vanderdrift 也说投资较多的人会希望延续关系(不论是以FWB的姿态或是情侣的模式),但是这并没有办法解决我们心中主要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分手之后可以当朋友,有些人不行?究竟哪些人在分手之后能够当朋友呢?我又该怎么做,才能跟他回到从前的朋友关系?

前几天晚餐过后,沉迷偶像剧的阿母靠过来窗户跟我说:「儿子阿,绝对达令里汪东城说的话很有意思,他说:『如果爱情能像乐扣盒就好了。坏了一个扣耳,还有另外三个。』;你看看,爱情没了,如果还能退回成友情,该有多好。」

汪东城与阿母这段话,与心理学家前几年的「预设」(Assumption)是一样的。如果你看过几个月前那篇「友情限界」的最后,可能还记得我们曾经谈到过去的研究大抵主张:分手的两个人很难再退回朋友的那一端,就算真的能当朋友,彼此碰撞出来的,也不会是当初所冀望的那种温柔(Foley & Fraser, 1998; Masheter, 1997a; Schneider & Kenny, 2000)。

真的是这样吗?时代会进步,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不断推翻曾经的悲观和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比较懂得该如何和过去说再见,也发现我们的确有可能和前度当好朋友 —— 只是需要一些条件。

Busboom, Collins, Givertz, & Levin (2002)十年前就做了一个经典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他们也想知道是怎样的人在分手之后能续当朋友,「盛行率」又是多少,于是龟在家里读了一些书,整理出一些有趣的现象:

(1) 关系中止的原因:大量的研究指出(或主张),当一段恋情不再符合我们的期待和需求的时候,我们就可能将这段关系中止,或转化为友情(Foley & Fraser, 1998; Slotter & Finkel, 2009; Uysal, Lin, Knee, & Bush, 2012)。

(2) 后失婚关系(Ex-spouse Relationship,ExR):古时候比较常做的,是离婚后还能不能当朋友的研究。如果对方在离开之后给你很少的心理支持,可能很难继续当朋友,因为连你自己也没有信心(Masheter, 1997a, 1997b)

(3) 后分手关系(Post Dissolution Relationship,PDR):可是 Ahrons &Wallisch 的研究也发现,就算两人之间没有孩子的羁绊,还是有40%左右的人可以当朋友,于是,研究者开始把脑筋动到「一般情侣」身上(e.g.,Lannutti & Cameron, 1999; Schneider & Kenny, 2000)。

I. 要看分手是谁提的:Hill, Rubin, and Peplau (1976)的研究发现,如果是男方(或双方)提出分手的要求,分手后比较容易继续当朋友。

II. 要看交往之前的关系: Metts, Cupach, and Bejlovec (1989)指出,如果你们恋爱前就已经是朋友,比起那些认识不久就是情侣的人,更可能在分手后当朋友,因为你们比较知道该如何以朋友的方式来相处。不过,许多恋情是从激情或吸引建立起的(Asendorpf, Penke, & Back, 2011; Morry, Kito, & Ortiz, 2011),也就是说,在在交往之前,两人「根本不是朋友」。所以,如果你和他是这样的关系,那么请问,你要「退回哪里」呢?

III.分手的处理方式:「那也要看两个人怎么分手的吧?」有些人可能会非常敏感地这样说。有些人相信以正面积极的方式来讨论分手(positive tone)的情侣,比起一言不发就人间蒸发的人,更能维系分手后的朋友关系。事实上,Banks, Altendorf, Greene, & Cody (1987)一开始也是这样以为的,但却发现不是如此--你们能不能当朋友,跟他如何谈分手并没有很大的关系<2>,真正有关系的是你们在彼此心中的地位,以及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发现,仍然觉得对方很有吸引力(perceived their former partner as more desirable)、互相信任(Trust) 、朋友圈有很多重叠(network overlap)、而且双方都愿意调整(dyadic adjustment)的人,比较可能继续和前度当朋友。

[资源与障碍:能继续当朋友的两大因素] 

问题是,什么叫「双方都愿意调整」呢?很多心理学家或书籍都讲得很模糊,因为这样比较有朦胧美(被揍飞),所幸Busboom, Collins, Givertz, & Levin (2002)不甘同流合污(?),还说得满清楚的:重点在于两人之间的资源(Resource)与障碍(Barrier)。

在讨论资源(Resource)与障碍(Barrier)是什么之前,我想先邀请大家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是:你觉得是什么因素,让两个人「可以继续」在一起呢?

从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的观点来看(对不起又是我),不论你们两个人是「朋友」、「床伴」(FWB)、「暧昧」、「男女朋友」、「前男女朋友」或是想继续当朋友却在分分合合间摆荡的「溜溜球式恋爱」(Dailey, Pfiester, Jin, Beck, & Clark, 2009)、甚至是想分又分不开的难离怨偶,所有单纯或复杂的人际关系之所以能够延续,只有一个原因--你们从对方身上获取到了一些东西、不想失去这些东西,所以甘愿对方继续连系,不论你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Roloff, Soule, & Carey, 2001)。

Busboom等人采取这样的观点,调查了386位大学生发现,其实有63%左右的人可以和前度(Ex,指前男友或前女友)当「朋友」,如果对方相处时,能满足更多自己需要的东西或获得资源(Resource),那么这段分手后友谊(PDR)将更可能持续。这些资源可能是金钱、称赞、安全感等等让你心生愉快的东西,但无论如何,正是这些羁绊了彼此,让双方继续「当朋友」;相反地,Busboom发现如果每次和对方相处的时候,仍充满了各种冲突、争执、怨恨、或负面情绪,就算嘴巴上说可以当朋友,品质也会很低落--因为这些负面的互动方式,像是重重障碍(Barrier)一样横在你和他之间,于是你可能跟自己说,相见不如怀念。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希望继续这段朋友关系,就用尽其极让他像陈小春一样赖着你每一天离不开你?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牵绊着她的心,比方说因为你们有共同的朋友,所以不得不见面;因为他还要考研究所,仍然得问你课业相关的问题;因为他还需要一些最起码的安全感,所以你们虽然分开,但仍待在他身边,陪他度过最难熬的一段等等。

如果是这样,我们不禁要问:这种低头用「满足对方需求」的方式,换来的究竟是友情、半残的爱情、还是两者都不是的四不像? 

<ignore_js_op>

[ 不需要也是一种需要] 

「我一直试图修补和他之间的关系、一直在想怎样改善我的缺点、我承诺他我会改变、可是他不给我机会。他说,他不是那种分手之后,还能跟别人当朋友的人。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说,需求与资源的羁绊是继续当朋友的关键吗?」

心理学家会告诉你,这些「满足需求」做法之所以不会成功,是因为你费尽心机所做的一些努力,并不一定真的是他想要的,只是「你以为他想要的」(Collins & Ford, 2010)。那么,他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Busboom后续的分析发现了一个现象是:有两种人在分手之后很满足(Satisfy)于她们的PDR,一种是资源供需平衡的「分手后好朋友」,另一种是避不见面「连朋友也当不成」。奇怪了,为什么连朋友也当不成也会开心?我们都以为,一段满意的关系是建立在正向的互动上,两人相亲相爱,彼此相濡以沫(?),才能幸福快乐,却忽略了有时候,对方的快乐是建立在你的消失上。

「我那时觉得很纳闷。我们两个人曾经这么好,为何转瞬间关系就崩解掉?分手后的第一年,我每天发简讯给他,希望对方能看见自己的生活。一开始,他还会断断续续地回,后来,甚至连手机都已经打不通了。第二年,我开始注意他的网志、回覆他的留言,我希望能藉由这种方式,重建自己在他心里的位置,但也很明显失败了,不久连网志也关闭了。第三年,课业与工作变重了,我却时时无法忘怀曾经有那么一个人,答应要陪我一起环岛看日落,要在新买的房子里搂着我的腰陪我做饭,我心里一直有个地方,为他而空着。第四年,尽管他的影子已经渐渐淡了,这段时间以来,也爱过几个人、离开过几个人,但每当我在萤幕上看到相似的剧情、在街角瞥见熟悉的背影、或是走过占据回忆的公园绿地,心里还是不由地会有一丝丝纠结。在我心中,他从未真正离开过我,我也尝试过、努力过,可是,他连做朋友的机会,都不给我。我还能做些什么?」

答案是,什么都不需要做,过好自己的生活。 

可能因为一些过去相处时的不愉快太多、伤害太深、纠葛太复杂,导致现在的他不需要你了。他真正需要是一个人静一静、一个人拥有自由。如果离开你是一种解脱,为何你还会傻傻相信,当朋友能够满足他的需求?到头来你会发现,一厢情愿地想当继续朋友,其实只是满足「你的需求」,却罔顾了对方的幸福。

有时候把手放开,不只是给对方最后的疼爱,也能让自己学会释怀。就像Busboom的一位受试者在开放问卷的部分提到:「离开他以后,心里觉得很舒服,好像放下中一块大石头一样。她很感谢他,但感谢的并不是分手之后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正是因为对方『没有』做什么,感谢他不再纠缠、不再说自己要改变、不再紧迫盯人,让她能找回真正需要的自由与空间。」

说得简单,可是真的要接受这些却又是如此困难。往事历历要如何停止对他的思绪?不想再这么在乎他,但他却仍然时时出现在脑海里……想以朋友做为一种过度性客体,但他却连这过度的机会都不给予……为什么他能做到如此狠心?

<ignore_js_op>

[心里面的疙瘩:不能好好当朋友的四个主因] 

「终于在和他分手四年后,他生日的今天,我鼓起勇气在他的脸书加他好友并祝他生日快乐。我心里抱着满满地不确定,不确定他是不是还恨我、不确定他是不是还在躲我、不确定他是不是已经喜欢上了别的女生、不确定他会不会接受我的交友邀请,我甚至不确定,现在自己对他的感受是什么。但我希望,这段关系能有一个重新开始的起点,以朋友的方式。可是,我心里还是有一些未解的结,我不确定是否能跟他像从前一样,好好的相处……」

一个朋友前几天跟我一起在大雨中吃面疙瘩时跟我坦承这些疙瘩。她担心,四年都过去了,这样的关系是否还符合自己的期待?如果你跟她一样担心这些疙瘩,Busboom的研究也大方送你四个「不能再当朋友」的因素:

(1) 家人朋友是否支持(Friend’s / Family’s support, r = .36, .32)

关于朋友和家人。过去我们曾经多次提到一件事情是--恋爱不只是你一个人在谈,还跟你身边的朋友有关(Broemer & Diehl, 2003; Etcheverry & Le, 2005)--分手之后的关系也是。

你的家人朋友可能会说:「像他这种烂人你竟然还想继续和他当朋友!」、「他可以继续去欺骗别的傻女人,但我不许他在纠缠我最好的姊妹」、「乖女儿,还有很多人际关系值得你去经营,不要光是想着他……」。如果他们不支持你们继续连络,那么这场戏也很难独自唱下去(Zhang & Kline, 2009)。

(2) 相处时是否常常发生冲突(Conflict, r = .17)

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喜欢跟一个天天吵架的人在一起,不论是朋友还是男女朋友。吊诡地是,虽然有些人认为争执是导致关系破裂的主因,但是我们忽略了有时候争执反而是成长的开始(Hira & Overall, 2011)。所以在后续的综合回归分析中,此因素的负面效果并不明显(β= .05)。

(3) 是否有新的伴侣(New romantic relationship, r = .27)

研究发现,如果你有了新的伴侣,比较难跟对方继续当朋友。奇怪了,不是双方都有了新的男女朋友之后,内心的疙瘩比较少,所以比较能继续当朋友吗?这个问题需要从三方面来回答:

I. 需求不再匮乏。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想被呵护的部分已经被现任情人填满了,那为什么还需要他呢?除非他能填补你现任伴侣无法做到的部分,比方说,前男友像李大仁一样,是一个能「聊一聊」的好朋友,但是你的男朋友却不行。只是这种故事这结局……嗯,言尽于此。

II. 那你有没有问过我。或许,你可以很释怀地跟对方继续当朋友,但是有两个人可能没办法,一个是你的旧情人,一个是你的现任情人。多年前Rubin(1973)曾经讨论喜欢与爱的差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独占性」。换个角度想想,今天你的另一半说要和他的前度去吃饭,并且跟你说他们只是朋友,你心里会一点醋味都没有吗?如果今天你约好和前女友一起去看展览,不料她男朋友却一起出现,那么你还能「自在地」跟他走在一起吗?还是刚见面就在心里面发出孟克的呐喊?

III. 双方有伴还是单方有伴。或许我们解析问题的方式错了,Busboom只询问受试者「你现在有没有男女朋友」,并没有问他们前男/女友的感情状态。或许正如我们假设的,单方有伴让关系更困难,但双方有伴说不定还可以Double Dating,甚至重新把四人的关系定位在新的里程碑(比方他新女友的大姨妈和你新男友的三叔公曾经是高中时期互相暗恋的学长学妹之类的),我也相信你身边一定有类似的例子,可是我们还需要多一点研究来支持这样的说法。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你甩掉对方之后罪恶感缠身,他找到了新幸福之后,你内心的罪恶感会有些许下降,这可能有助于拉近两人间的关系(Baumeister, Stillwell, & Heatherton, 1995; Baumeister, Wotman, & Stillwell, 1993)。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方有伴」是一种可能的阻碍,但是后来Villella & Ryan (2010)的研究却发现,对方是不是有男女朋友,并不会明显影响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提分手者总是疙瘩比较少,也比较满意这段PDR、心理适应与调整也较为良好。附带一提,他们发现的另外一件事情是:女性一般来说总是在分手后经历比较多负面情绪,却也是调整(adjustment)比较多的那一个。 

(4) 分手的时候,采用逃避或忽略的方式(Neglect, r = .17)

多年前Rusbult & Zembrodt (1983)就指出,情侣间面对冲突有很多种方式,积极正面沟通虽然不一定带来好结果,但忽略逃避不但有损关系、让彼此相互讨厌、还可能让双方连朋友都当不成。

Panayiotou (2005)在美丽的塞浦路斯岛做的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ve)或回避战术( avoidant tactics)只会降低彼此的依赖、让他不再爱你、或是开始觉得其他人比较好--这就是为什么,避不见面断得最干净。Panayiotou也发现,很少有其他的冲突处理方式,可以和逃避或忽略的方式匹敌--如此强烈地摧毁爱,并且让对方依附上别的对象。

[干净分手的三个阶段] 

「后来我终于发现,这段感情里面一直都是他比较成熟有经验。一开始,他用巧妙的方式让我爱上他,交往的时候,他也一直让着我,甚至是到了分手,他都还冷静地说:我们还是一段时间不要见面比较好。或许未来有一天,我们可以再当朋友、甚至再当男女朋友,我都不排除这些可能,因为你的可爱和傻傻的模样并没有变。可是,不是现在。」

面疙瘩快吃完的时候,她谈到他最近读了邓惠文的书「非常关系」,才突然顿悟一直以来他都顺着邓心理师的建议走:

三个月内安抚且不要责怪彼此,六个月内逐渐减少接触,六个月后如果对方比较能放宽心,可以偶尔联系,如果一年内对方还无法释怀,最好是拉长冷淡的时间(邓惠文, 2011, p139-140)<1>。

分手之后究竟要间隔多久才适合联络?一周打一次电话会太多吗?如果是两通呢?我还可以继续写信给她吗?我该继续买东西送他吗?朋友不是也会做这些事情?我这样做应该不过分吧?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无法提供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牵涉到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了,可能和你是男生女生、你们的互动方式、分手的状态、是谁提分手等等有关(Villella & Ryan, 2010)。可是如果你还在问自己这些问题,至少表示你对他的感情还太浓太深,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调淡一些。

「正是因为这几年来我都没有走出来,所以他一直延长时限、一直让我联络不上他。是我自己困住自己,让我们无法继续以朋友的关系,走下去。虽然当时觉得很残忍,但是现在回头想想,他这样做对我们真的比较好……」她说到这里,数度哽咽,面摊的老板娘还以为我跟她吵架了冏。幸好,我最近学会摆出淡定的表情(ˊ_>ˋ),只可惜面摊没卖红茶。

[终止还是中止:怎样才能继续当朋友?] 

过去的关系研究者总是认为,一段关系发展的最后阶段就是「终止」(terminate)这段关系(e.g., Duck, 1986; Knapp, 1983),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这个终止可能只是「中止」,也就是说,可能会让两个人的关系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开始(Busboom, et al., 2002)。可是,Busboom 并没有交代「如何」让两个人的关系,只是「中止」,而不是终止。

值得庆幸的是在十年后的今天,Bullock, Hackathorn, Clark, & Mattingly (2011)重新做了和Busboom一样的实验,让这个问题出现了一线曙光。他们调查了131位友分手经验的大学生,发现在一起的时候越开心满意的人,越可能在分手后还是朋友,而那些曾经的欢乐与满足,可能会促使他们更愿意去经营、去努力、去维系分手后的友情,进一步让分手后的关系更为美好。

也就是说,如果你们只是感觉消逝了,但是当年相爱时的回忆仍然能量满满,也不是因为一些可怕的因素分手,那么当时的甜蜜在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成为友谊的养料。而且,你们也可以透过分手后的努力,重建朋友关系。

「你骗人!你前面不是说努力有时候没屁用反而会有反效果吗?!」

恭喜施主贺喜施主,会这样问表示你有用心看前面的文章(拭泪),只是可能因为太感动了濡湿了眼眶没有看清楚。Bullock等人的重点并不是摆在「努力」,而是在于「你们」。就像我常常喜欢说的:不论是什么关系,不可能「一个人」付出100%的努力就可以挽回任何东西或让爱延续。因为人际关系本来就是双向的(Ori?a, Collins, Simpson, Salvatore, & Kim, 2011)。

如果从开始到现在都是你一个人痴心绝对地想退回当朋友, 

如果从分手到今天都是你自己在调整步伐希望能走回从前, 

如果离开那段感情后只有你在想着该怎样才可以重建关系, 

如果她从来都不愿意、不考虑、不想要继续任何形式的关系,你又何苦紧紧相逼? 

如果退出是她独自疗伤的方式,你又何必让双方重新站在容易受伤的位置? 

维系关系的策略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有一个人一头热地做,效果往往比一半还少。 

或许,真正的事实是:只是因为你还没找到感情应放置的新地方、新对象,所以你会用对方无法接受的频率,持续跟对方联系。没有伴侣的一方,总是花更多时间和心力在这段分手后的「友谊」上面(Villella & Ryan, 2010)。

[不同浓度的牛奶旅行] 

谈了这么多,简单摘要一下这篇文章想要说明的事情有三件:

(1) 大约有60%的人可以继续和旧情人当朋友,或再续前缘。 

(2) 有许多因素影响我们是否能和对方继续当朋友 

(3) 「双方」都努力维系与经营关系才能让关系继续。 

正所谓一个铜板敲不响,两个铜板小叮当。好事总多磨,过去彼此背负的故事轻重、交往时的快乐多寡、分手时采取的方式、分手后朋友家人的支持、甚至对方现在的情感状态,都是这段关系能否维系的一环。不论是Busboom 等人(2002)或Bullock等人(2011)的研究都指出,或许我们该在乎的并不是「能不能」继续当朋友,而是这个「朋友」,是否和我们所想像的相同? 

两人相处品质好吗?跟对方走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不自在吗?

没有任何关系能退回任何地方,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认识自己、调整关系,一段时间过后,对方或许会发现他原先喜欢你的那部分并没有改变,他不喜欢的部分也可能依旧存在,但是因为两人都在这段时光里面有所成长和体会,于是逐渐能以朋友的姿态接受这些好与坏。

成为朋友,最大的改变是我们对彼此的要求减少了,用偶尔的提醒取代时时的关心,以三五成群代替双双对对,能聆听对方的心事但不再聊到天亮、会参考对方的想法但不再奉为圭臬,这些角色的调整都需要时间,去习惯、去接受、去细细品尝,在单身之后如何彼此陪伴。如果这些不是你所期待的,那很可能你要的不只是朋友。

「几天之后,我收到他传来的脸书讯息。这几天我一直兢兢业业地等待着,因为我很怕又被忽略或拒绝,我的心可能禁不起再一次的打击。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回覆了我的交友邀请,还回头祝福我,希望我一切顺利。我才发现,无法继续当朋友的人其实是我。我不甘这段感情就这样结束,所以用「超级好朋友」做为掩护,实际上是希望有一天能回到他身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收到朋友传给我的这封超长APP,语气中虽然带着许多不舍,但似乎已经看见自己更多隐藏的盲点,接受更多当初无法接受的心结。

对于分手后的关系,我们都很清楚需要时间。可是关键并不是时间本身,而是在这段时间里面,我们究竟产生了什么改变。如果无法调整彼此的期待,延续关系只是一种持续的伤害。

最后,我想用牛奶的比喻来说明分手之后我们该如何自处。

我们可以想像关系中的两个人是两杯牛奶,会走到分手,想必是爱的浓度有所不同了,一个人爱得多,另一个爱得少。爱得多的浓牛奶,持续分手前的行为,想把自己满溢的爱倒过去另一杯,却不问对方是否承受得住,所以淡牛奶只好跑得远远的,因为他不再习惯对方所给予的,虽然他曾经是那么的享受;浓牛奶很伤心,他甚至不懂为什么自己爱对方这么多,还要遭受如此的待遇。

但是生命还是要走下去。一段时间过后,两杯牛奶各自遇见了其他的饮料、到过了不同的地方、看见不同的风景、呼吸了不同的空气、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浓度。直到某一天,两杯牛奶偶然重逢,经过这段旅行,浓牛奶已经沾染酪梨气息而呈现淡黄色,淡牛奶也透露出草莓香气和淡粉红的色泽,但是他们仍旧认得彼此,因为玻璃的背后,还有一些未曾改变的部分。只是这次,没有人再紧追不舍,也没有人再逃之夭夭,因为两杯牛奶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

所以他们选择一前一后地走着,有时候是酪梨牛奶走在前面,有时候是草莓牛奶领先,但不论如何,他们都很有默契地在彼此的步伐多留一点空间,让其他的饮料也能接近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甚至与他们一起旅行。可是无论如何走走停停,他们都会在彼此的视线里面留下一个特殊的位置给彼此。

感情结束的时候,我们总是缅怀过去添加懊悔,望向未来自叹美好不再。但我们忘记了,如果过去和未来的「我们」都不可期待,至少还有现在,还有「我自己」值得去好好去爱。

在结束晤谈之前,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说:「曾经以为失去他是失去全世界,后来才发现我心目中真实的那个世界,是从失去他之后,才逐渐明朗起来的。」

如果他口中曾经的永远,如今已无法实现,何不站在这个句点上采取新的观点,眯起眼睛,让永远随风变成一种遥远。 

P.S.如果还是很难过,也可以听听这首歌[小手拉大手]。我每次听,每次都变得开心一点点。重要的是,我发现跟着这首歌一边细数过去的时候,那些甜美的曾经,依旧甜美,并不会因为分手、因为我们的关系消逝而变质。

然后变得可以由衷地感谢,他用生命带给你的幸福滋味。

[注解] 

<1>这个分段方式不是瞎掰来的,是因为大多数的分手急性情绪症状都在三到六个月(刘惠琴, 1995),如果在这段时间内继续勾勾迪(台),可能会让彼此产生疑惑:究竟他是想跟我分开,或是仍然在乎我?。

<2>如果你有仔细读的话,可能会发现后面Busboom等人(2002)的研究不完全支持这个结果。Busboom指出,或许某些分手的方式与PDR的满意度无关(例如双方仔细讨论后正式分开,Exit),有些则具伤害性(如忽略,Neglect)。当然也可能是所问的问题不够敏感。

<3>感谢几位朋友慷慨分享全篇故事,为行文故经些许改写。

<4>所有实验数据结果,均仅描述平均值,尚须注意个别差异。

来源:Pansci,海苔熊 

原题《我们,还能当朋友吗?》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