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合力共建失智老人友好社会

首届北京失智老人照护服务与管理论文大赛暨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据悉,对失智老人的照护人员存在巨大缺口,全国有近千万的失智老人,与之相对应的,只有60万左右的养老护理人员,其中持证上岗的不足10万。

生命从无到有,从旺盛到衰败,走过一轮。人类也一样,从幼年、壮年到老年,也是一轮,“老小孩”一词就颇有往复的意味。尤当老人患上失智症,更像一个混沌未开的小小孩,给家人、社会带来诸多焦虑与负担。统计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失智症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中风后,威胁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失智老人何处去?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发布的《失智老人照护现状的调研报告》显示,和子女居住的失智老人占42%,独居的失智老人占41%,在养老机构居住的失智老人只占1%。可见,居家仍是失智老人最主要养老方式,其他途径微不足道。另有材料表明,失智老人病程可达5到10年,甚至长达10到20年,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可想而知。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一个家庭成员被诊断患有失智症后,其照护服务提供者很容易成为第二个病人。”这种说法也许有些绝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失智老人居家养老之困境。要是失智老人配偶健在且健康,能够贴身照顾其日常起居那还好点,若全靠子女照顾,想照料周全可就难多了。因为,子女身兼多个社会角色,精力、时间有限,“久病床前无孝子”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比起心智正常的老人,失智老人的护理难度更大、成本更高,民办养老机构视之为“烫手山芋”。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是心智正常的老人,一层楼一名护工就可以胜任,对于失智老人,两三名护工也未必能够忙得过来。每增加一名护工,每月就要多支出几千元工资,养老机构自然不乐意。以前,某地发生过一名失智老人被护工绑在椅子上的事,如此对待老人显然超出公众认知范围。对此,止于道义谴责是不够的,还得想办法解决才是。

破解失智老人照顾困境,无非集中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先说财力,要是能够获得外部经济支持,让其家庭有能力外聘护理人员帮忙,从而减轻亲属照顾压力,或让接收失智老人的养老机构获得一定的补贴,帮助机构增加服务力量、改善服务质量,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思路。如广州市正在试点推行长期护理险,整体报销比例为65.6%,最高单月报销超过3600元。要是失智老人也能享受到长期护理险,可助护理一臂之力。

在许多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通常有配备医护人员的专门养老机构。在我国,这样的机构还比较少,且不说专门接收失智症患者的机构,连有接收能力的康复医院、养老院也不多。随着老龄化不断深入,失智老人群体日益庞大,失智老人疗养问题也要尽早提上议事日程。政府建专门养老机构兜底不太现实,依靠市场运作会逼退实际需求,可以通过政策、财税工具,推动失智老人疗养事业发展。譬如,将失智症纳入“门诊特种病”报销范畴,让医保分担部分责任;在土地、税收、财政上倾斜,撬动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在医学院校或职校设立护理专业,培养失智老人治疗、看护的专业人才;创造条件,激活慈善、养老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进来……

失智老人是一个社会问题,单靠医生、家属无法应对,必须你我伸出援手,合力共建失智老人友好社会,让每一位失智老人都得到善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