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APP“看病”要谨慎

    更新时间:2015-09-02 17:14  

头疼脑热、腰酸背痛,身体抱恙时不急着跑医院,先在手机应用里问问医生、搜搜类似病症。有了移动医疗APP,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目前市场有多种类似的移动医疗APP,然而记者发现,尽管免去了医院里挂号、候诊、收费排队的麻烦,但移动医疗APP的医生资质鱼龙混杂,目前只具有“咨询”功能,不能实现“诊疗”。同时,法律和监管的空白也让其藏有隐患。 
实测 医生资质难核实 
    通过手机隔空咨询医生,人们最担心的就是网络那头的医生是否靠谱。记者随机下载了几款医疗APP发现,有的软件比较规范,比如“平安好医生”的每位医生都标注了其所属科室、工作经历、擅长方向等,“春雨医生”的医生都注明了其所在医院、职称、主治方向等,并标有“春雨认证”的字样,但也有医疗APP医生的信息不完整、不规范。 
    医生在医院工作之余兼职提供咨询,是这些移动医疗APP最多采用的模式。然而对于医疗APP,一名不愿具名的医疗机构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出了对互联网上医生资质的担忧:“互联网上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对方的真实身份和资质很难核实。 ” 

1


局限 只能咨询不诊断 
    市民吴女士是个“新手妈妈”,百天的宝宝最近几日一直咳嗽,打针吃药都不见效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下载了一个医疗APP,进入儿科诊室询问医生,聊了10多分钟。 “回复的内容也是妈妈们知道的常识,或者妈妈会更清楚,感觉帮助不是很大,希望APP里的医生可以更专业些。 ”吴女士表示对咨询结果不是很满意。“没有医生面对面望闻问切、化验检查,就算能传照片、视频,网上看病也怕是不准吧!在线咨询后也还是得亲自去过医院才放心。 ” 
    实际上,很多移动医疗APP都强调自己只提供咨询,不负责诊断,也禁止医生下决定性结论、出具治疗方案、开出处方药等。“互联网医疗代替不了医院和面诊。移动医疗适用于一些简单疾病的咨询,或者是可以把病症通过图片传给医生的皮肤病等,精神疾病也适用于和医生网上交流,但复杂疾病就没有办法。而且网上交流15分钟也不见得有面对面交流3分钟来得有效率。 ”那名医疗机构研究员表示。 
    正是由于移动医疗APP存在的潜在风险,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近日也表示,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从这个角度看,一些移动医疗APP的业务有打擦边球的嫌疑。 

2


数据 医疗纠纷难解决 
    数据显示,我国移动医疗APP发展迅速,现阶段已达2000多款。 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30.1亿元,比2013年增长26.8%。 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25.3亿元。 
    移动医疗APP可以让患者不再因为“一点儿小病就去医院”,同时还可打破地域限制,有效弥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让人看到了缓解“看病难”问题的希望。但一旦发生误诊或医疗纠纷,谁承担风险,患者如何维权,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副主任顾雪非表示,互联网医疗是对传统模式的挑战和颠覆,随之而来的就是互联网医疗的边界问题,医师的责任、风险问题,监管问题,都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不能期望互联网医疗一下子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就算在美国,互联网医疗也是处在探索阶段。互联网到底能对医疗领域产生多深刻的影响,这很难讲。但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了,我们必须要做出尝试。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