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不要做两类讨厌家长

    更新时间:2015-11-20 11:15  

我对中国家长的表现比较失望

  我始终有这样一个观点,尤其是我自己当了家长以后。在中国只有把家长教育好了,才能教育好孩子。从我们中国家长的表现,还有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来看,我本人还是感到比较失望的。这个失望来自于,我们对孩子从小的教育缺乏一门课程——教孩子长大后怎么真正变成人,包括道理规范、行为规范。尽管我们有很多课程,涉及这些方面的理论,但是实际上真正能让孩子变成自己的、从内心认同的,变成无意识的一部分……这些事情,我们没有做到。

  整个中国社会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全国人民一心往“钱”看。其实,商业性社会是最应该以诚信为体系的社会,但是中国的商业化过程是一个“抢夺”的过程,是一个“互相剥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裙带关系、资本关系、政府的权力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切所带来的是,中国商业发展过程,反而变成一个诚信体系越来越缺少的过程,这和世界商业社会的发展是相反的。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发展过程,导致的结果就是家庭教育迷茫,学校的教育陷入迷茫。

  两种家长比较讨厌,我就是其中一种

  在我长期的观察中,有两种家长是比较讨厌的。第一种家长是自己比较成功,就希望自己孩子比他还要成功,但又不给孩子时间和精力。因为他比较成功,他自己缺乏时间和精力管孩子,但他又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压力,这种家长比较讨厌。我就是这种家长之一。你又没有时间,又期待孩子成功,又不耐心给孩子辅导,这样就会有很多麻烦。

  另外一种家长是,自己不成功,是个失意者,就希望孩子弥补自己的人生遗憾,但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他希望自己的遗憾在孩子身上能够弥补起来,弥补自己在社会地位上,或人生不成功的遗憾,所以就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压力,但他又没有好的教育方法,甚至不惜打骂,这种家长也比较讨厌。

  我觉得最好的家长是,自己比较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现状,还能在现状中体会到某种快乐,并且能够有比较好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同时,夫妻都能心平气和地带着孩子往前走,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往往成长得比较快,心理也比较健康。

  有这样一种说法,所有的中国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生出来是个天才,并且按照天才的方向来培养,而且不是一个方面的天才,又让孩子学音乐,又让孩子学绘画,还要孩子各科都好,这样的培养,实际上越培养越失望。因为大部分孩子实际上都是正常人,直到青春期叛逆了,你发现孩子没法培养了,直到考上一个一般的大学,父母才终于放弃了,“原来我一切的培养都是没有效果的”。而国外的父母更关心孩子是否健康成长,身心是不是健康,然后最关键的是,在乎孩子是不是快乐。他们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作成功人士来培养,他们认为孩子会不会成功是他的天资,这个天资让他自然发挥就可以了。所以,父母从来没把孩子当作总统来培养。

  我想说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越高,就是你贪婪越多,你动作就越容易变型,对孩子施加的压力就会越大。所以,我建议家长放弃对孩子所有的期望,但是只要留下一点就可以,你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即使是全班最后一名,但依然快乐。

  家长做好三件事,孩子一生就不会有大问题

  我觉得一个孩子的成长期里,1到6岁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我自己的感觉是,父母做好三件事情最重要。

  第一件事情,要确保孩子的安全感。因为孩子从出生到5、6岁之间的安全感,决定了他一生是不是身心健康,而且小时候安全感的养成,对于孩子未来长大后是否愿意去闯荡世界,特别重要。从小越有安全感的孩子,越愿意未来走向世界。

  安全感的养成,主要是来自父母的性格脾气,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是不是给他一个温暖的怀抱。我们有些年轻父母觉得,孩子还不懂事,所以在孩子面前吵架没事。其实,这个伤害是非常大的。你觉得孩子还看不懂、记不住,但是人真正的记忆从五岁就开始了。

  第二件事情,孩子的规矩,也是从1岁-6岁期间真正养成的。父母给孩子定的规矩一定要合理。我看到周围的朋友,有2岁的孩子知道把自己的玩具,放回到应该放的框里去。这就是父母给他定规矩产生的行为,而不是他天生会的。父母会引导他怎么玩,怎么保持干净,他收拾好玩具后,再给他鼓鼓掌。

  第三件事情,要让孩子喜欢上读书。这个从父母讲故事开始,到最后孩子认字了,自己开始读。我觉得从1岁开始,就可以开始给孩子读,到2岁孩子基本都能听懂你讲的这些故事的大部分内容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其实非常强。我孩子小时候,我基本没给他们讲过故事。非常可惜的是,我老婆也没给他们讲。所以我的孩子现在缺少讲故事的能力。

  家长把这三件事情做好,让孩子有安全感、有规矩、喜欢读书,我觉得孩子一生基本所有大问题都解决了,至于孩子是外向还是内向,脾气是慢一点还是急一点,有些时候是基因遗传的,你不一定管得住,但那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是后天可以管得住的。

  勇于尝试和学会接受现实的能力很重要

  家长要注重孩子两个方面的发展,第一个就是基本的判断能力,也可以把它叫做尝试能力,就是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东西可以努力去做,什么东西可以放弃。这主要是从小到大的价值体系,文化氛围,还有家庭的环境、学校的环境等各种环境综合起来给他培养成的一个观念。我们中国人从总体来讲比较功利主义,比较急功近利,这是整个大环境教育所带来的结果,那么西方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体育运动、身心健康,这也是社会形态和家庭形态。整个大环境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去改变,但我们的小文化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家庭文化,部分省市可以改变学校的校园文化。

  第二个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一个能力要让孩子学会接受现状,并且在现状之上进行努力,而不是说给孩子固定一个结果。我们中国的中小学老师和父母有一个比较大的毛病是在其心中有一个优秀的一条线,如果这条线是100分,我们很多家长定的可能都是90分,其实当孩子每次考试回来只拿到了90分以下的成绩,家长就会表现出各种的不满,脸色也会变。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分数多高,这个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这个结果中是否付出了努力,是否为了他想要达到的结果,而付出了努力。

  生二胎要跟上节奏,一定要对大的更好

  我觉得二胎只要把握住两点就行了。第一,两个孩子的年龄段不要相隔太大,最多中间隔2到3岁,不能隔了6、7年再生,有的我发现上一胎都十八岁了,现在还是准备生一个二胎,隔了十八年,这到底是兄弟关系呢还是上下辈的关系呢,搞不清楚。就是孩子的年龄不要差太大,差个两三岁是最好的。

  第二,不管第一胎是男孩还是女孩,第二胎是男孩还是女孩,永远要对大的比对小的要更好。生两个孩子很容易就被发现你对谁好,即使是同等对待,大的都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爱,一旦失去很多爱,他的身心健康上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二胎好的时候,对大的也要更好,两个孩子才会身心健康的成长。

  兴趣班≠培养全能冠军

  我觉得兴趣班是一个孩子除了学习语、数、外之外的业余爱好的选择。首先要看孩子是不是天生有这方面的兴趣,我觉得尊重孩子的兴趣最重要;其次我觉得家长为孩子选兴趣班不应该选的太多,有的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这个是没有意义的。

  从家长的角度来讲,兴趣班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选择,比如说孩子比较内向,我会推荐家长让孩子学舞蹈,唱歌,将孩子内向的那一点稍微淡化一些;那么比较多动的孩子,比较外向的孩子,我建议去学学围棋,学学象棋,将孩子的性格稍微往下沉一些。

  当然他真正的爱好是顺着他的个性往前走的,我只是说我需要孩子一个身心的平衡,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是朝着专长去培养的话,我觉得这样可以平衡孩子的个性。学兴趣是为了孩子的生活丰富而绝不是参加比赛。

  但是,人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就是成就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一旦有进步我们就要表扬,就要鼓励。表扬和鼓励的前提就是要肯定他的成绩。因此一旦孩子选择了兴趣班,我还是建议让他把兴趣学到有一定的水平,比如说在业余场合表演或者亲戚朋友之间表演,大家都觉得好,就比较有成就感,绝不是为了获得全国冠军的。

  如何让孩子100%成功?

  我觉得未来有两个趋势是必然发生的,第一个是名牌大学独占鳌头这件事情一定会很快被解构掉,未来中国会出现各种各样特色大学,而不会是名牌大学。优秀教师资源已经在全球没有障碍地进行分享,突破了围墙的体系,你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所以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向不再是考了高分进入名牌大学中去,他可能某两到三门课程学的好就能进入到特色的大学中去。目前中国的高考(精品课)改革方向我认为是对的就是3+X的模式。

  第二个是未来的公司结构的改变会导致雇佣制的解体,变成老板跟合伙人的关系,就是说我以我个人的专业知识帮你完成某件事情,然后你给我支付我应该拿到的报酬,我可以完全不属于你管。我的关系可能不在你公司但是我可以为你的公司服务。未来每一个个人都会变成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可以为各方面提供服务,这个就叫做合伙人制度的出现。

  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两个方面的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第一,能从全世界获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的能力。第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强的能力。我们的孩子就100%成功。(作者: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