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 房产 > 正文

青岛重点推进60个公共停车场和4个公交场站建设

“过去小区里的车乱停乱放,而且停车位常常‘一位难求’,现在有了这个地下停车场,解决了我们停车的大问题。”自从湛山广场地下停车场正式对外开放,家住湛山小区的姜先生再也不用下班后绕圈找停车位了。焕然一新的湛山广场“挖潜”出570余个地下停车泊位,有效缓解了周边区域的“停车难”问题,将市民的“烦心事”变成“宽心事”,极大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指数。

2

                      焕然一新的湛山广场,地下可提供570余个停车泊位。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相比车辆数量的增长,用于停放车辆的土地面积却十分有限,以致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向空间要车位,无疑是破解城市停车难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青岛不断打破空间思维,多点开花,“上天入地、见缝插针”,创造停车新空间。与此同时,还充分运用共享思维解决停车难题,全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停车设施错时开放共享,盘活既有停车设施资源。

瞄准“停车难”,各方力量统筹行动

城市停车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破解这一难题,绝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机构力所能及的,而是要在停车设施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等全过程形成合力,确保各司其职,切实推动城市停车建设管理工作发展。记者了解到,目前各相关领域已纷纷行动起来。

前不久,我市优化调整了《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中的停车位配套标准,助力缓解停车难问题。“此次《导则》的调整,将更多目光放在‘缓解老城区停车供需矛盾’上,进而提供更为有效的配建指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调整,在差别化设置“停车严格控制区”“一般控制区”“基本满足区”三类分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停车矛盾突出区域”。针对停车设施严重缺乏、公共交通不便捷的区域,经交通影响评价和论证,对新改建学校、医院、广场、住宅等项目在配建标准的基础上提高10%。针对建设条件较好的项目,鼓励进一步超配。

有业内人士认为,停车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供需平衡问题,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停车需求超过了停车供给,就会造成停车难。因而要破解停车难题,主要也是从供需两方面做文章,在空间和时间上想办法。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刚性需求区域的停车设施建设,充分用好城市边角地、零星地以及绿地、广场、操场、人防等现有设施场地,因地制宜“上天入地”来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

“今年全市重点推进60个公共停车场和4个公交场站建设,涉及泊位超过4万个,到年底可实现新增泊位2万个,目前这些停车项目正按计划加快建设。”据市住建局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位于老城区的禹城路人防改造停车场、龙山人防停车场、六街口停车场项目均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距离完工再近一步。此外,备受外界关注的中山商城人防、禹城路连接通道停车场和聊城路停车场等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

3

                                整装一新的李村路社会公共停车场

停车场项目除了建好,还要管好、治理好,换句话说,就是除了通过建设扩大增量外,还要通过资源共享盘活存量。自去年起,我市充分运用共享思维解决城市停车难题,全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停车设施错时开放共享,盘活既有停车设施资源。

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不断提升停车资源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据了解,今年我市在巩固去年全市360个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开放共享的基础上,计划对具备改造条件的300个机关事业单位共享停车场进行智慧化改造,实现停车资源一网管理。开放共享200个商场、酒店、写字楼等经营性停车场,通过鼓励24小时开放、营业高峰期或工作时间以外时间段开放、不同种类包时段收费等不同共享方式,灵活释放停车资源。开展20个住宅小区停车设施错时开放共享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动静相宜”,缓解供需矛盾

随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打响,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也正在走向纵深。据悉,未来三年,在做“增量”方面,全市将推进120个公共停车场和11个公交场站建设,建成后可新增7万余个停车泊位。在做“存量”方面,尽快建立完善全社会停车设施共享机制,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商场、酒店、写字楼等停车场开放共享,积极推进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开放共享,多渠道增加停车供给,缓解供需矛盾。

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今我市停车资源的挖潜,越来越多地结合到学校操场、口袋公园和路桥工程等项目内一并实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对于停车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理念,越来越趋向于把静态交通的规划建设放在和动态交通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在停车刚性需求较大的区域,停车设施资源的供给,无论是建设新增还是存量挖潜,都应该统一纳入到大的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的考虑之中,只有统筹好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两大文章,才能更高效地发挥交通效益,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一位青岛业内人士说。

以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为例,地上采用全互通立交解决“动态交通”问题,地下则是规划约1600个停车位满足“静态交通”需求,如此“动静相宜”,工程完成后,不仅能缓解周边就医停车难题,还将减轻行车拥堵,提高出行品质,助力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当然,在破解停车难之路上,还少不了企业的参与和努力。记者了解到,作为市级停车建设管理平台公司,青岛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将发力点之一放在“智慧化改造”方面。“目前我们已完成60余处共享停车场的智能化改造工作。除了停车场的智能化硬件改造,我们还在进行共享系统的优化,不断完善市民的共享体验。”据青岛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总监马振强介绍,如今市民通过该公司公众号,动动手指就能实现全市机关单位共享停车场导航和预约功能。

停车难是社会“小缺口”,却是民生“大问题”。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发挥公共资源配置优势,营造停车市场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停车市场激发出更大活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王冰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王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