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线”相牵,青岛美好生活场景“串珠成线”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更新时间:2021-12-31 08:52  

1

通车首日,不少乘客前来“尝鲜”。本版摄影  刘 栋

2

乘客点赞地铁1号线。

3

地铁爱好者陈天豪展示自己收集的地铁票。

青黄“1”线牵,全城若比邻。

12月30日,在市民的热切期盼中,地铁1号线南段通车,1号线实现全线贯通。

1号线作为轨道交通近期线网中唯一的跨海连接青黄的通道,全线开通运营后,全程运营时间约97分钟,成为连接西海岸城区、东岸城区和北岸城区的南北向快速轨道交通走廊。随着1号线南段开通,青岛地铁形成了总长284公里、拥有128座运营车站的轨道交通线网。

“盼了很多年,终于通车了!”“真快,以后上下班不用挤公交了!”……1号线通车首日,前来体验的市民络绎不绝,对通车后的幸福生活充满期待。

从轮渡到地铁,见证城市变迁

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地铁1号线西海岸新区始发站——王家港站。虽然此时距离首趟列车发车时间还有近一小时,但不少“心急”的市民早已在这里等候。“你们去哪儿?”“带孩子去栈桥看海鸥。”“我准备提前探探路,元旦准备坐地铁回老家。”“我们打算去中山路逛逛。”……彼此不认识,但作为1号线南段开通后首批乘客的激动之情却彼此相通,这也让大家像老朋友见面一样寒暄着。

11时30分,随着地铁工作人员打开车站进出口,候车市民有序进入地铁站。宽敞明亮的站厅,清新整洁的车厢,市民纷纷掏出手机留存这美好时刻。11时38分,在市民的热切期盼中,列车从王家港站发出,车厢也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今天挺激动,坐上了跨海地铁,我们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了。”75岁的刘先生和老伴目前住在西海岸的女儿家,地铁1号线的全线开通,让他回忆起不少往事:之前在胶州工作,定期要去市里作汇报。当时交通不便,要是早上开会,就得提前一天去,记得有一次坐客车用了半天时间才到。而现在不到一小时即达,可见改变之巨大。

交通方式的变化,是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刘先生清晰地记得,当年轮渡开通,他特意从胶州赶到黄岛去坐了一趟。“那个时候,真是不方便。遇到恶劣天气,轮渡停航,只能干着急。后来,胶州湾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开通了,现在跨海地铁也通了,青黄两地通行时间更是缩短到了6分钟,放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

地铁拉近的不仅是距离,还有亲情。中午时分,当1号线列车稳稳地停在广饶路站时,68岁的陈大爷和老伴拎着一桶葡萄酒上了车。这是他们看望住在丹东路的大哥后收到的回礼。30日上午,拿好带给大哥的礼物,陈大爷从位于西海岸的家门口坐上了隧道3路,换乘地铁1号线“过海”后又倒上了25路车,全程“无缝衔接”用时仅一个小时左右便到了大哥家。“快,真是快,放在以前差不多得耗上一整天的工夫。现在1号线全线通了,走个亲戚还不耽误回家吃午饭。以后刮风下雨也不怕了,走亲访友说走就走。”陈大爷说,相比坐公交车,地铁不仅速度快而且更舒适。以后坐地铁到亲戚家串门的次数肯定会更多!

一条“黄金线”串联多个商圈

1号线全线串联了台东、中山路、长江路等6大主要商业区域以及青岛站、青岛北站、汽车北站、西海岸汽车站等4大交通枢纽,沿途医疗、教育资源丰富,在西海岸新区、青岛中心城区和城阳、红岛之间搭建起一条快速的公共交通通路,将有力助推西海岸新区发展腾飞和青岛同城化进程。

地铁上,共同出行的一家四口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交流得知,张女士带着女儿跟公婆准备去逛台东,“应该有两年没去过台东了,之前在团岛租房时,还经常去,后来搬到西海岸新区,生活就以长江路商圈为主了。现在地铁1号线全线通车,可以直达台东商圈,以后就不犯愁路程远了。”

家住西海岸新区的汪先生在太行山路站附近的酒店工作,1号线南段试乘时,他就迫不及待地体验了一把。除了去主城区更方便,对于汪先生来说,他更期待的是地铁为酒店带来的更多的红利。“地铁开到门口,会源源不断把客流带来。地铁开通后,估计入住率能再提50%,未来还会越来越好。”汪先生说。

拉长生活半径,让生活更美好

随着1号线南段暨全线开通,沿线途经区域的通行时间大大缩短,拓展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半径,为市民带来风雨无阻的出行体验,距离不再是问题。

在西海岸新区,地铁13号线的开通串联起山海城港,缩短了西海岸东西片区距离,但始终是“孤线”运行。1号线全线贯通,形成串联青岛五城区、跨海连接东西两岸的轨道交通“主动脉”,西海岸新区与青岛主城区实现进一步“接轨”,东西海岸地铁线融合运行,“孤线”运行3年之久的13号线“并网”,为西海岸新区与主城区更为深度互动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青岛是海滨旅游城市,东岸有栈桥、鲁迅公园、中山公园、海水浴场、崂山等;西岸景点更是丰富,金沙滩、银沙滩、啤酒城、最美环线公路、唐岛湾公园、大珠山……1号线将各景点串联起来,一条文旅线路落成,这也会进一步丰富东西两岸市民的闲暇时光,为人民休闲度假提供更多选择。

折射城市快速发展的窗口

从最初短短16公里,到现在下穿胶州湾、连接五区的绵延60公里,地铁1号线承担的使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

1994年,1号线试验段动工,成为青岛第一条动工的地铁线。这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满足市民“南宿北工”的需求。当时的沧口一带,富集了青岛的重工业和纺织企业,“钟摆型”出行特点十分明显。“解决老百姓的上下班问题”是当年建地铁的首要目的,客流就是线路规划的第一依据。那时候没有人去想,地铁还能过海去黄岛,地铁还需要开到远离主城区的城阳。

在水清沟站附近,70岁的老杜时不时就会到周围看看车站的进度。住在国棉四厂宿舍近40年,从1994年试验段开工后,他就在心里埋下了一桩心事。在那之后的很多年,早起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老杜都会向那一片张望一下,心里企盼着点什么。在他眼里,自己居住的这一片“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周围面貌变化小,缺乏新兴产业,在这里居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地铁成了老杜眼里盘活这一片区的新希望。

“都说地铁一响、黄金万两,交通方便了,这一块儿肯定会好起来。”对于自己生活惯了的水清沟这一片,地铁的到来让老杜信心满满。

推进城市更新建设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城市的“进化”往往不经意间书写在每一个细节里。

年终岁末,随着青岛地铁1号线南段开通、三期规划首批线路开工暨部分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启用,青岛交通线网持续加密和拓展,市民出行更方便,经济动脉更通畅。

即将过去的一年,青岛加快城市更新建设,一批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重大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群众出行更加顺心、居住更加暖心、生活更加舒心,着力解决“堵”的问题,持续整治“乱”的现象,扎实做好“美”的文章,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宜居宜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新的一年,将全面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等领域,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实施一批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片区的城市更新改造,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让城市环境更美好,让市民生活更舒适。

推进城市更新和建设,要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和工程。刚刚结束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全省要实施基础设施“七网”行动,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市政公用设施网、新型基础设施网等。青岛将努力当好龙头,始终保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精神状态,补齐短板,对标一流,用项目化、工程化的思维和办法抓落实,不断改善民生福祉,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在全国争先进位、走在前列。12月2日,海尔路—银川路立交、金岭山公园等全市57个重点市政项目和重大民生改善工程项目正式开工或启用。12月30日,青岛地铁1号线南段开通、三期规划首批线路开工,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工程、国道204烟沪线莱西段改建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或启用,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开工建设。鼙鼓声声催人进!一批长期影响群众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的市政设施短板正在得到有力解决,一批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事项目、发展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推进城市更新和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得如何、治理得如何,归根结底要由人民来衡量。在规划设计、项目推进建设中,要了解群众呼声,汇集群众意见,改进工作,注重细节,切实把好事办好。要把群众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根本标准,让“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更加广泛惠及人民。这是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所需,也是城市治理之要,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举措和实践。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雷厉风行、只争朝夕,推动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落地、尽快见效。要做好项目谋划,加快工程进度,确保质量安全,强化服务保障,以三年行动的全新成效,推进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实现新变化。要有知重负重的胆气、攻坚克难的勇气、事争一流的锐气,建设更加充满活力、富有实力、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让市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青岛城市“进化”之路,已然开启全新征程。一个个项目加快落地和实施,重塑着城市的肌理和样貌,让我们听到了城市“拔节向上”的声音,也是一座城“雄姿英发”,不断完善自身功能品质、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1号线南段列车揭秘:“柠檬黄”时尚更智慧

4

地铁1号线列车车厢内景

本报12月30日讯当踏进地铁1号线车厢内部时,一抹淡雅的“柠檬黄”扑面而来,透着一股清新的气息。这已经不是地铁1号线列车的首次亮相,但对于初次乘坐该线路的乘客来说,还是带给了他们太多的惊喜。

列车外观以天蓝色和中黄色搭配,客室内装板采用水性漆喷涂,绿色环保。同时列车采用不锈钢车体,侧墙采用了激光焊接,车体表面无涂装,消除了传统点焊的缺点,列车更加美观、时尚。而内饰的美工设计充分考虑了青岛当地人文特色,融合了线路色的要求。车头造型线条流畅利落,并把“青岛蓝”贯穿在车辆外观设计中,客室内部采用“柠檬黄”,搭配简洁白色,简约内饰不乏惊艳细节,内饰色彩基调与外观相互呼应。车厢中新颖的环形灯带结构,美观新颖。

除了“长相”时尚新潮外,列车也更加智慧化。乘客想要知道列车啥时到站,抬头看看车厢上部的智能显示屏就行。据悉,地铁1号线列车全线实现了电子地图预到站时间显示功能,距离到站时间将实时显示在站点的圆圈内,同时乘客所处的车厢位置和下车后的电梯位置,也会实时显示。

1号线列车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列车最高载客量约1900人,从3号线到如今的1号线,基本实现了青岛地铁青岛造的目标。

1号线建设幕后揭秘:攻克“地质百科全书”

今天,满载乘客的地铁列车从王家港站开出,驶向60公里外的东郭庄站,青岛地铁1号线南段进入初期运营,地铁1号线全线开通。

“今天,1号线全线开通,我就像嫁女儿一样!希望我们‘1号线人’交到市民手上的是一个有用、能干、优秀的‘姑娘’。”回顾建设的艰辛,全程参与了1号线建设和指挥的青岛市地铁一号线公司副总经理周桂银沉浸在全线开通的喜悦中,也对“女儿”的未来充满信心。

从海底段率先开工,到2016年3月建设全面铺开,再到如今全线开通,周桂银将这一路的经历比作“升级打怪”。1号线是青岛地铁历史上地下线路最长、地质环境最杂、施工工法最多、工程风险最高的线路;北段被称为“地质百科全书”,沿线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岩土种类众多、跨越众多断裂带;过海段全长8.1公里,是全国最深的地铁海底隧道,要穿越18条破碎带,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全线仅I级风险源就达到了17处,II级风险源359处,III级1021处……在1号线建设的日子里,周桂银的工作就是战胜一个接一个的风险源。

海底隧道的施工无疑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最深处距离海平面约88米,隧道上方每平方厘米至少承受8.8公斤水压,相当于隧道每延米承受300辆小汽车的压力,任何一点差池都将是灭顶之灾。为控制风险,海底隧道区间建设期间开发了海底隧道工程风险评估系统,对建设全过程工程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综合超前地质预报、不良地层加固、注浆加固效果检测综合成套技术,保障了隧道海底穿越断层破碎带及风化槽的施工安全,全隧施工无坍塌、涌水事故。为保证海底隧道的百年耐久性要求,青岛地铁采用保护围岩、防排水耐久、二衬混凝土耐久等综合耐久性技术,解决了海域强腐蚀环境下结构失效问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