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强“两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更新时间:2020-05-18 10:29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好用好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获批两大历史机遇,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5月16日下午,参加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委员围绕报告中作出的部署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有益建议。大家表示,一定要抓牢这个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筑强夯实“两区”建设,推动青岛在国家开放新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立足便利化,推动机制体制与国际接轨

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作为山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试点任务最集中、条件最成熟的片区,为青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截至今年5月中旬,青岛片区已经累计新增市场主体9059家、注册资本总额833亿元,其中外资企业104家、注册资本额33.7亿美元,片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讨论中,委员们对自贸试验区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自贸区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也提出了建议。

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最大优势,是拥有投资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创新等一系列特殊政策。“自贸政策,金融先行,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是自贸区落地政策的重点,也是难点。”市政协委员、市政协专职常委王显忠表示,金融先行要利用好境外离案人民币。

“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必须有一个便利的转账平台,帮助交易双方完成交易,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就需要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先行还要对供应链金融予以支持。以国际物流企业为例,供应链金融没有专门的行业政策,导致很多物流企业融资困难无法盘活自身资产发展壮大。金融创新是打通物流、人流、信息流最重要的因素,各个商业银行对于物流企业的专项融资支持缺少实际落地的政策,需要改进。”王显忠谈到。

“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应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只有制度创新,才能营造更好的法治营商环境,才能展现出具有自贸区特色的对外开放优势。”市政协委员、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孙法柏认为。

他建议,创新自贸区政务运行机制,探索设立自贸区片区权利负面清单;与国际国内高规格标准对接,真正形成公开透明的制度体系;以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为重心,推出便利高效的金融开放创新规则;探索规范合理的监管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争端解决机制等。

设立“上合自贸区”,推动“两区”联动发展

如何实现自贸试验区与上合示范区的联动发展,是市政协委员、青岛大学青岛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欧斌思考的方向。

欧斌表示,青岛应该探索在“上合示范区”中设立“自贸功能区”,即“上合自贸区”,并逐步建立更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性安排。

为了推动上合示范区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深度融合、实现有机对接,欧斌认为,一方面要创新“两区”体制机制、理顺“两区”关系,避免“单打独斗”,深化投资改革,推动贸易转型,推动创新创业,创新金融发展。“另一方面,‘上合示范区’所争取的政策,可以惠及到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真正做到‘两区’的联动发展。”欧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在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生物系主任王家林看来,“两区”建设还要有青岛特色的思路和打法。“上合示范区和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都要想办法做出优势和特色来,要转变思路,不能搞成同质化的招商。比如青岛的区位优势是靠近日韩,要以培育重点产业和深化区域合作为导向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对接日韩的人才技术市场,在产业上集聚,把资源打通,同时也可以把青岛的技术和产品推向日韩。”

“上合示范区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是青岛的两块金字招牌。如何用好这两块招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直接决定着青岛对外开放程度及质量。”市政协委员,青岛瑞华伊士曼塑胶薄板有限公司总经理、青岛市台属联谊会副会长薛月海表示。

他建议,应当借助上合示范区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引领区,向东大力推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向西加快与上合组织国家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向南密切与东盟等国家的联系往来。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强化人才支撑

“对上合示范区而言,物流、国际贸易、双边投资、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撑,人才集聚的平台非常重要,青岛在前期已经布局了青岛大学胶州校区、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等平台,我建议,围绕上合示范区再规划建设一座青岛北部的大学城。”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副主任、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旭表示。

“未来有了更多这样的科教园区,可以吸引相关高校专业学科围绕平台服务上合示范区。比如,可以利用青科大的化工橡胶、青农大的农业、石油大的石油勘探、海大的海洋科学等优势,来支撑上合示范区的长远发展。”张旭谈到。

“希望相关部门在引进新项目、新技术、高端人才、优质企业方面,在促进项目和产业落地投产方面,在带动相关产业、周边经济发展方面,尽快尽可能多地取得实效。”市政协委员、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宁表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