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逆向思维奏响创新发展强音

创新驱动

科研的目的是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那么要如何才能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在实践中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众所周知,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于产品存在的问题苦于无处作答,而科研院所定位前沿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却往往因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被束之高阁,双方在需求对接上存在严重失调。近年来,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以优质科研平台为“基石”,以院企沟通为“桥梁”,主动“走出去”,积极发掘潜在市场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提炼研究课题,让科研创新不再只是空中楼阁,而是成为建立在需求之上的、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为科技成果转化开辟出一条新路径,奏响青岛高新区创新发展最强音。 

科研平台建设收集行业大数据

作为“声学研究”的殿堂,位于青岛高新区汇智桥路96号的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汇聚了众多声学科研人才,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和基金课题的研发工作,自2017年迁入青岛高新区以来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团队日益壮大,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声学所青岛分所目前建有全消声、半消声、混响、隔声、驻波管、管道消声六个空气声实验室和一个水下全消声实验室,性能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暨北海研究站站长慈国庆在谈到科研平台建设时充满了自豪,“目前,我们实验室与海尔、中车等多家企业开展了深入合作,同时在国防建设方面也承担了重要任务。”

优质的科研平台使声学所青岛分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平台面向地区和行业的服务能力。

“2018年,我们声学检测中心获得了CMA/CNAS认证,成为国内覆盖检测标准最多的专业检测机构之一,能够为各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优质的第三方检测服务和减振降噪一体化解决方案”。据慈国庆介绍,实验室检测目前可面向家电、电声、汽车、航海、航空、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工业消声器、声学材料、建筑等多个行业,尤其是青岛市三大重点发展领域,轨道交通、智能家电和海洋装备。“对企业产品的检测服务,除了为企业提供帮助,同时还可以帮我们掌握行业发展的大数据,了解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调整研究方向,加快成果转化。”慈国庆说。

逆向思维开辟成果转化新路径

创新能力提升是全方位的,团队、平台、政策缺一不可。在慈国庆看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成果转化的提升相辅相成,科技成果的低转化率是制约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现成果转化,则必须首先夯实自身功底,着力打造成果转化平台。

走进混响实验室,四面白色墙体看上去平淡无奇,事实上,整个墙体和地面全部用空腔和隔声材料与外界隔离以达到减噪效果。空气声学研究室负责人李可非告诉记者,这间实验室多用于测试各类材料的吸声性能,以服务企业产品升级。“去年刚刚结束的地铁11、13号线项目的部分实验就是在这间实验室完成的。”李可非拿起实验室入口旁堆放整齐的消声盒向记者介绍说,地铁噪音主要是由轮轨与车轮接触产生,噪音强度高达90多分贝,“我们通过反复计算、实验,制作了适合地铁使用的消声盒,铺设消声盒后,轮轨噪声降低了4到5个分贝。”

除了地铁的减噪,声学所青岛分所与各类企业的合作项目还有很多,“近期我们正在做国信海天中心超高层设备间的减振降噪项目,还有一家变压器公司主动找到我们,想改善产品的噪声问题。”李可非告诉记者,近几年声学所青岛分所在科技创新方面更多的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从需求出发引领科技创新。“我们所提供的检测服务是市场需求与科研创新之间的‘传感器’,有了这个‘传感器’,科技研究不再是空对空,成果转化也找到了解决方案。”截止目前,声学检测中心已面向国内企事业单位提供声学性能技术检测服务200余次,完成检测项目200余项,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保证和技术支撑。

据了解,2018年,声学所青岛分所新签各类科研合同20余项,合同金额达2200余万元,科研经费体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同年,牵头组织完成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水下安保项目,充分彰显了声学所青岛分所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慈国庆表示,下一步声学所青岛分所将立足长远,面向未来,紧抓山东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全力打造科研创新系统。“我们将围绕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产业化园区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同时充分发挥产业化园区的“双招双引”作用,助力青岛科技引领城建设,努力将声学所青岛分所建设成为声学所在山东半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桥头堡和新引擎,打造国内一流的声学和信息通信领域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

(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