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巧手捏巨龙 “泥人刘”用泥塑讲述“中国腾飞”

文明智慧

栩栩如生的造型、精致的鳞片、细腻的龙须……近日,河套街道“泥人刘”刘世普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了新作品“巨龙腾飞”,这条巨龙承接先前系列作品“不忘初心”,再现了70多年来当地居民生活从农耕捕鱼到商品交易的巨大转变。“巨龙就象征我们的国家,现在正在高速发展,希望国家以后更繁荣。”刘世普说。

微信图片_20191010215829

“巨龙腾飞”献祖国

在河套街道尚家沟社区有一位78岁的老人刘世普,他从小酷爱泥塑,几十年来他用一双巧手将泥塑文化发扬光大,居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泥人刘”。刘世普的手艺不光在当地有名,他的作品还走出国门,不少泰国、法国的友人也慕名前来定制泥塑。

初见刘世普,是在尚家沟社区的世普泥塑工作室里,他穿着简单宽松的衣服,脸上是和蔼淡然的神情,双手沾满颜料,正在为一尊泥塑上色。一走进这间十几平的工作室,厚重的泥土香扑面而来,房间墙上挂满了乐曲的简谱,架子上是大大小小的泥塑作品和一张张奖状,桌子上是精心处理过用塑料袋包裹的陶土和各式各样的工具,门口的空地上还有几尊一人高的泥塑正在风干等待上色。地方不大,但是房间满满当当,能深切感受到主人对泥塑和艺术的热爱。

在这间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完工不久的“巨龙腾飞”。整件作品高二十多公分,一条龙簇拥着祥云,睁大眼睛、身形向上昂起,前爪抱一颗龙珠,龙须张扬,流畅的线条之下,腾飞的巨龙形象就这样跃然眼前。别看这件作品不大,但却颇耗工夫。制作泥塑工艺复杂、用料讲究,制作泥塑的泥土为黑涧泥,河套街道只有大涧的后山才有,每次制作之前他都自己去采集泥土。采回来的泥土还得经过晾干、粉碎、淘洗等步骤才能用来制作泥塑,光这些准备步骤就得将近一周。泥土准备好后,刘世普就开始给泥塑造型了,由于几十年如一日地制作泥塑,刘世普如今已经不需要打草稿就能直接动手制作。制作巨龙要循序渐进,先是头部和龙身,然后是龙爪。“龙爪要在泥半干的时候和龙珠连在一起,干了湿了都不行。”刘世普说。然后就是龙鳞,乍看之下这些龙鳞仿佛是用到刻上,其实每一片龙鳞都是刘世普一点一点贴上制成。龙鳞有大有小要整齐排列,刘世普将泥土搓成长条后切成小片然后按照大小从龙尾开始向前贴,这才有了这些纹理细腻的龙鳞。后续还有风干、上色等步骤,制成一个泥塑耗时至少一个月。

微信图片_20191010222738

微信图片_20191010215834

小泥塑见证大变迁

谈起“巨龙腾飞”这件作品,刘世普感触颇深:“今年正好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70年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高铁、人造卫星的技术都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先水平,我们的国家就像一条巨龙一样正在腾飞,也希望通过这件作品祝愿国家更强盛。”

在刘世普的工作室里,记者还见到了一组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不忘初心”,这二十多件作品再现了祖辈的生活场景,是“巨龙腾飞”的“前传”。早在三年前,刘世普就开始构思一组作品来展现上一辈的精神风貌,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不忘初心”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拉犁”诞生了。刘世普介绍,他儿时就见过这样的拉犁场景,那是没有自动化的耕种机器,农民要要像这样人工开垦土地,一般夫妻二人配合拉犁,后面再跟着一个人背着小筐撒种。“你看这个泥塑也是一男一女配合拉犁,不过丈夫看起来脸上全是皱纹看起来很老,那是因为那个年代劳累不像现在保养好,所以老得快看着显老,其实这是一个人四十多岁的模样。”刘世普举着泥塑详细介绍道。

第一件作品完成后,刘世普又制作了锄地、撒种、捕鱼、卖香烟等二十件作品,这些作品摆在一起,从农业到商业,一幅充满市井气息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将观众一下拉回那个淳朴的年代。刘世普说:“现在这组作品虽然农渔商方面都有了,但是还不全面,现在国家高铁、卫星都在世界领先,我还要把这一部分内容也展现出来,让大家都能看看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看看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刘世普表示,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将“巨龙腾飞”赶制出来,接下来的场景他将继续构思补齐,为后代留下更多作品,让大家都能看到国家的沧桑巨变。

(消息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