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长!70年,青岛“增容”60倍

70年,是时间之巅,是岁月肌理,是时代波涛中蜿蜒的航道。青岛的光阴,是海的光阴。抚摸着时光深凿的刻度,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座城市炽烈的体温,可以清晰看到城市生长的闪亮轨迹,可以清晰倾听到城市激越的交响。

在70年的时间容量里,青岛城市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容、不断延展、不断丰富,青岛这两个字,象征着重量与高度,也象征着深邃与宽阔。在一定意义上,青岛不仅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青翠得令人眷恋的形容词。

伟大的城市,从来都是在时代的熔炉里淬炼出来的,70年的成长,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淬炼。回望,是一种致敬,致敬那些平凡创造的奇迹,致敬那些梦想催生的现实,致敬无数峥嵘岁月换来的海晏河清。

璀璨的银河系让夜空如此壮丽,就像一座城市从孱弱到强悍的成长,是如此动人魂魄。东扩,西跨,突破北部,一线展开,拥湾发展,全域统筹……随着时间的线性演进,规划图上斑斓的色块逐渐向外铺展、愈发密集,让人似乎可以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脉动。

数字是最诚实的,也是最有力量的。1949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8亿元,2018年已跃升至1.2万亿元,增长4000多倍!在线性的时间里,青岛的成长却是跨越式的。衡量一个城市伟大的标准,就是综合实力和竞争力。70年的丰厚积淀,是青岛走在前列的澎湃动力。

伟大的城市,是时代的礼物。如果把时间的标尺拉长到六千年前,那个人类栖息于青岛的起点,近70年来发生在胶州湾畔这片土地上的嬗变,无疑是空前未有的密集,空前未有的鲜活,空前未有的动人心魄。青岛的巨大成就,与时代赋予的使命高度匹配。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上回溯,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成就了这样壮丽的改变?

从胶州湾东岸南北延伸的“带状”城市,东移为半岛型城市,再到畅通青黄红,向一座拥湾发展的海湾型城市迈进……青岛的陆域面积从解放初的210平方公里拓展到1.1万平方公里,扩大了近60倍。70年间,这座城市一次次打开空间的盲点,不断突破自我边界,从囿于一隅到矗于一域,让前行的力量如潮水般蓬勃浩荡。

城,盛民也。星辰大海,青岛初心依旧。人民有了更宜居的环境,有了更时尚多元的文化氛围,有了更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

时间,是一位不动声色却饱含深意的讲述者,追溯青岛70年的成长历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这些构成宏大城市的细致经纬,每一条曲线,都包含着有血有肉的故事,凝视的每一个地标,都是引领时代风尚的爆发点。我们用娓娓道出的方式,讲述一座城市的理想与追求。

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70年,是雄伟的里程碑,也是扬帆的新起点。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城’长”系列,细数美丽变迁,眺望历史恢宏画卷,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壮阔征程加油助威! 

从突破“带状”城市的狭窄格局,到冲出半岛型城市的束缚,继而跨越为全域发展的海湾型城市;70年间,青岛一次次打开空间的盲点,行政边界始终与经济边界同频共振,正以前所未有的视野重新审视城市发展格局。

在位于东海东路78号的青岛规划展览馆,一处2600平方米的大型城市沙盘吸引着过往游客的驻足。沙盘的核心是蔚蓝的胶州湾,沿环湾地带及其东西两翼,密集的建筑物如森林般葳蕤生长。

而在沙盘旁的百年规划展厅,一幅幅满载着历史印迹的城市规划图正讲述着这片城市“森林”背后的故事。东扩,西跨,一线展开,拥湾发展,全域统筹……随着时间的线性演进,规划图上斑斓的色块逐渐向外铺展、愈发密集,让人似乎可以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脉动。

1949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8亿元,2018年已跃升至1.2万亿元,增长4000多倍!

三次产业比重由70年前的40:40:20,升级为3.2:40.4:56.4,实现了颠覆性的变革!

如果把时间的标尺拉长到六千年前,那个人类栖息于青岛的起点,近70年来发生在胶州湾畔这片土地上的嬗变,无疑是空前未有的密集,空前未有的鲜活,空前未有的动人心魄。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节点上回溯,是什么力量成就了这样的改变?

从胶州湾东岸南北延伸的“带状”城市,东移为半岛型城市,再到畅通青黄红,成长为一座拥湾发展的海湾型城市……青岛的陆域面积从解放初的210平方公里拓展到1.2万平方公里,扩大了近60倍。70年间,这座城市一次次打开空间的盲点,不断突破自我边界,从囿于一隅到矗于一域,让前行的力量如潮水般蓬勃浩荡。

时间是一位不动声色却饱含深意的讲述者,追溯70年来青岛的空间格局之变,娓娓道出的,是一个个激荡着奋进力量的故事。

如果仅从地域面积考量,70年来青岛版图变迁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始于1978年的那轮规模扩张。解放初,全市面积仅有210.65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的市南、市北、李沧三个区的面积。1978年和1983年,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南县及胶县大部分,潍坊地区的平度县、烟台地区的莱西县先后划归青岛市管辖,全市面积一跃增至10654平方公里。

然而,尽管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腹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青岛总体布局仍是一种南北狭长的密集型格局。早在1950年,青岛就编制了都市计划纲要,市街以大港为中心,北至白沙河,南至南海沿,东至石老人,整体上沿胶济铁路呈带状发展。

人流、车流川流拥挤,工人推搡着挤不上公交,到了站点又是推挤着下车……1990年前后,每到上下班高峰,中山路-辽宁路-内蒙古路-杭州路-四流南路一线,总是一番热闹非凡的场景,这是当时贯通城区南北唯一的交通干线,连接起市南和沧口两个最为繁华的城区,“南工北宿”的工人们在上下班路上耗费两三个小时是常事。那时候,青岛老市区人口已经由解放初的64万人,增加到100多万人,打通腿、睡吊铺、团结户……市民的生活环境捉襟见肘。更为紧迫的是,自1986年成为计划单列市后,青岛发展势头强劲,1992年的GDP已经增长为1985年的3倍多,可因为局限于地域狭小、拥挤饱和的老城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困围墙。

向东部去!1992年,青岛建置刚满百年,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当年4月,青岛成立东部地区开发指挥部,破除“红瓦绿树综合征”,“贴城”开发,再造一个新城区!

经济动能向东部去。当年6月,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成立,这块67平方公里的土地,迅速拉起以计算机通讯、医疗器械、生物化学工程和家用电器为主的产业大框架,成为当时青岛产业格局新的增长极。

政治中心向东部去。8月,市级机关办公大楼工程破土动工,这是青岛东进战略的“第一仗”,也是东部建设的第一栋标志性建筑,东部开发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交通动脉向东部去。9月,纵贯四方、台东和市南三个区的山东路建成,这条贯穿东部地区南北两端的通衢大道,成为城市干道东移的开端……

1994年的那轮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使城市地域规模、城区容量、形象内涵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为深刻的变化——青岛撤销台东区、沧口区,设立李沧区、城阳区,扩大市北区和四方区,崂山区作大幅调整,市区调整为7区,总面积达到了1315平方公里。彻底改变的城市建设格局,迅速释放出旺盛的发展活力,全市GDP由1991年的206亿元飙升至1995年的631亿元!

变革的力量,足以淡漠时空的距离。现在的青岛,青、黄、红之间,已经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变奏——36.48千米长的跨海大桥凌海而起,7.797千米长的隧道穿海而过,282.1公里长的滨海大道东至田横,西连琅琊。这座城市地理意义上的连接从未如此紧密。

城市生长动能奔涌的方向,就是交通动脉延伸的方向。这一系列重大交通设施的布局,与城市格局的第三次重大跨越息息相关。东移战略后,历经十年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再次饱和。2003年,青岛提出构筑“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框架,这里的“一线”,指的就是在这一年开工的滨海公路,青岛、黄岛、红岛、琅琊、胶南、鳌山、田横七大组团沿这条大道东西向展开,首次形成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的“跨湾”发展格局。

“北进”战略同样进展显著,2006年,国务院批准在胶州湾北部扩大高新区面积9.95平方公里。也正是在这一年,为了给向西、向北拓展的“跨湾”发展提供支撑,青岛海湾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几乎同时破土动工。紧接着,青岛开始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规划范围由即墨、胶州、胶南等城市内圈层,扩张至莱西、平度等外圈层。新世纪之初的这轮城市布局,以“合抱”之势使胶州湾成为城市的“内湖”,青岛由此冲出了半岛型城市的束缚。

不过,向更高层级进发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西海岸新区,是岛城年轻人向往的又一个新天地。作为全国唯一由市辖区与县级市合并而成的新区,这里活跃着26万户市场主体,占全市1/4的人才总量,东方影都、中铁博览城、董家口港等地标建筑表征着这片土地昂扬的发展势头。

这两处活力区域的强势崛起,是基于2012年青岛启动的又一轮区划调整——撤销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市北;撤销黄岛区、胶南市,设立新的黄岛区。这轮调整剑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质量发展,“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发展规划拉开城市空间大框架,东岸、西岸、北岸三城激发了全域发展的新引擎,一座海湾型大都市跃然而出。

细数青岛城市格局的变更,其内在的演进逻辑渐趋明朗。

示范园区带动——行政边界始终与经济边界同频共振,示范园区的设立与区划调整相辅相成,成为城市发展势能先行释放的区域。东向的青岛高科技工业园、蓝谷,西向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国家级新区、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北向的高新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在城市格局演进中起到了攀岩绳般的直接拉动作用。

“组团”式发展——早在1981年制定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初步形成了“组团”的理念,并一直延续到21世纪。相比于集中式、条带式和散射式等城市地域形态,组团式的发展可以避免“摊大饼”般的无序蔓延,使城市资源分布更加合理。截至1990年,青岛市原辖6县全部撤县立市(区),成为全国第一个两级城市群;到2005年,青岛郊区五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占青岛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生态与都市共生——查阅70年来青岛的城市空间规划,“环境优美”“整洁舒适”“生态间隔”“建筑风格多样”等描述见诸纸端。以“东移”为例,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承一个重要原则:不将东部建设为传统工业区,严禁污染项目进入。山海合映,生态绿地与建成区交错的城市品质由此愈发彰显。

虽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当前的青岛,正在演绎一个更加令人期冀的新故事。

从区域来看,城市生长的轨迹愈发强劲。两年前正式挂牌的即墨区跃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5位,正全力振起青岛腾飞的“东翼”;眼下正在推进的突破平度、莱西攻势,是青岛15个攻势中唯一以县级市名称命名的攻势,将以四年的全力攻坚,推进两市跻身全省县域第一方阵,看似聚焦一域,实则直击全域统筹的难点。

从全域来看,城市进取的格局愈发宏阔。青岛正从全国、全球的视域重新审视城市战略资源,全力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70年栉风沐雨。站在新的历史性节点上,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重要指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青岛,再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上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正式挂牌,青岛又一次进入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这座城市将担当起整合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跨境资源的国之重任,着力推动我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眼下的青岛,正在与未来博弈,日新月盛,大有可为!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