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岛街道后阳社区:渔盐文化见证村庄发展变迁

文明智慧

在背靠胶州湾畔的红岛,有两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不息,一个是以食为天的渔文化,另一个是食之有味的盐文化。渔盐文化交相融合,在当地蕴育出了众多特色村庄,也见证了不少村庄变迁发展,而后阳村便是其中之一。在红岛街道后阳社区里,百姓们通过修建盐田,记录下当地盐业发展之路;依靠捕鱼为生,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后阳社区居民又纷纷转型进入工厂,收入稳定生活更加有保障。闲暇时还会聚在一起跳舞排练,日子变得丰富多彩。

一处炮台诉说盐田时代

微信图片_20190710211545

在红岛街道后阳村东北角处,有一处仅剩约2层楼高的建筑,外部墙体大片脱落,层层叠落的红砖清晰可见,墙上门窗也老旧掉落,让这座建筑看上去似乎有了不少年头。环绕建筑四周,只剩下北部高处的城墙垛依旧留存完整,上面每两个垛子之间建有一个垛口,围成了凹凸不平的四周。由于社区改造需要,如今后阳社区原有的平房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这座四四方方的观望台静静地伫立在那,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所经历的年代。

后阳社区党支部书记邓开城告诉记者,这座建筑其实是早些年为修建盐田而建造的炮台。红岛背靠胶州湾,自古村民们便有利用海水晒盐的传统,这里拥有天然地理优势,气候适宜,产出的盐,白如雪,咸味适中,口味纯正。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闻名至此,想要在这里修建大片盐田,而炮台就成为了开发盐田的见证。“记得小时候听爷爷说,起初红岛并不与陆地相连,而是像一个贝壳,被胶州湾环抱在怀中。为了开发盐田,日本人便在红岛与陆地之间修建堤坝,当海水涨潮进入堤后,他们便关闸存水,将海水分格管理灌入盐池,经过加工后进行烈日蒸发、结晶,便可晒出白花花的盐巴。”邓开城说,当时村庄以北海域都被用来修建盐田,为了便于向北眺望管理,日本人便在村里修建了这座原有3层高的炮台。后来,红岛当地的村民们也开始陆陆续续在这里开发盐田,最多的时候岙东路东西两侧的陆地都被用来当做晒盐的场地。

作为红岛当地及后阳村盐文化的见证,现在这座炮台一直留存在后阳村里。尽管历经多年风吹日晒,这座古建筑早已失去了原有面貌,但每当村里人路过见到炮台时,都会被再次带回到那个处处盐田的历史年代之中。

渔业为生富民生活

紧随时代潮流乘势而下,在与盐文化并存的同时,渔业文化也成了当地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渔业史》记载,炎黄时代,郎君来到少海(今胶州湾),教人们结网造船,率领东夷部落居民,出入大海,劈荆斩浪,开创了意义远大的捕鱼产业,创造了较为丰盈的物质生活,造就发达的渔业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而在红岛街道的后阳社区里,这传承千年的渔业文化带动着村民们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邓开城告诉记者,由于村子离海近,从小时候开始,他没事时就会和同伴们一起去海边挖田螺、挖毛蛤蜊等,一中午就能挖出五六斤,别提有多开心了。“小时候是在家附近下小海,后来长大了我们就跟着出海捕鱼,可以说,这片海看着村里一代代人成长起来,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裕。”邓开城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下海捕鱼的村民达到了顶峰期,全村常年在海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就有三四百人。

“那时,渔业成为了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想起当年出海捕鱼的情景,邓开城内心颇多感触。在海上捕鱼日子是辛苦又孤独的,唯有鱼获上岸的那一刻是最让人兴奋和激动的。“有一次在渤海捕虾,一天竟打上来了3千多斤!”回想当年出海捕鱼的日子,尽管过去了近30年时间,但那次意外的大收获已然成为了邓开城印象中最为深刻的事情。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除了出海捕鱼外,村里又刮起了一阵浅滩养殖的风潮。“每一次出海,渔民们都要在海上待大半个月,时间长风险高,于是渐渐地有些人就在家门口的浅海滩涂上干起了养殖。”邓开城说,最多的时候全村共有20余家养殖户,承包了村前处四五百亩的浅海滩涂。

转型升级迎来社区改造

微信图片_20190710211710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着胶州湾这片海域,后阳村民们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不少村里人靠着出海捕鱼和干养殖,一年下来都能有近2万元收入。”邓开城说,在当时的年代,渔业为百姓们切实带来了许多物质生活上的变化,也让渔盐文化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之中。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类型企业日渐在红岛扎根成长起来,这给后阳社区居民就业带来了更多机会。“以前村里最多的时候有40多艘远海渔船,现在就只能剩下6、7艘了。”邓开城告诉记者,除少部分继续出海打鱼的渔民外,现在社区里大部分居民都逐渐进入到附近工厂之中,转型当起了工人。

除此之外,自2016年社区改造工作开展以来,社区里原有的平房大多已不复存在,大部分居民搬进了红岛嘉苑南北小区中。另一方面,后阳社区安置区内楼房也正紧锣密鼓建设之中。“新的安置区将建在田海路以南,前阳社区以西的位置,占地面积约达100亩,共建成20座楼座,划分成南北两片区域。”邓开城介绍,安置区还将配备大型文化广场、日间照料中心、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打造成全新的现代化社区。

“辣妈”舞蹈队吸人眼球

微信图片_20190710211717

现在,尽管社区居民们分散居住在不同地方,但每当社区组织文化表演活动时,大家伙儿还是会来到红岛嘉苑的广场上进行排练。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拳、象棋大赛、篮球比赛……在街道举办的各种文化表演大赛上,总能看到后阳社区居民们的身影。社区文化管理员孟彩玲告诉记者,在参加表演的居民之中,有这样一支文化队伍格外吸人眼球,她们便是社区自主打造的“辣妈”舞蹈队。

“队伍共有30多位成员,成员们平均年龄约在50岁左右。虽然听起来年龄有点偏高,但大家跳起舞的精气神绝对不比年轻人差。”孟彩玲说,除了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外,成员们变换多样的舞蹈种类也让不少居民眼前一亮。“辣妈”舞蹈队不仅会跳动感的爵士舞,热情洋溢的啦啦操,还会独具韵味的民族舞。“为了跳好民族舞,把每一个肢体动作跳到位,我们特意请了专业老师来教课,让成员们从基础动作学起。”孟彩玲说,记得2017年参加街道广场舞大赛,她们利用近3个月时间排练了一曲《想西藏》,成员们身穿华丽藏服,跟随节奏起伏颤动、拉悠甩绕,用优美典雅的舞姿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并最终获得了大赛二等奖。

链接: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5年)李氏从登州府迁入岱洋村(现东大洋村),家族有1人迁移到东洋嘴,立村,名东洋嘴村,后来为区别前后两村改之为“后东洋嘴村”。徐氏、邓氏、魏氏等姓氏相继迁至次地。民国时期以“三阳开泰”之意,改为“后阳村”,有李、徐、邓、魏、刘、矫6个姓氏。2004年7月,撤村立社区,改为后阳社区。后阳社区位于红岛街道东北角,距街道机关驻地4.5公里,土地总面积600余亩。共有居民约500户,约1300人。

(消息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