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洋地名、怪地名该咋“整”?

核心提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曼哈顿”“泰晤士”随处可见,“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有关地名的“大、洋、怪、重”乱象由来已久,素来是“群嘲”的对象。近来,各地纷纷启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洋地名、怪地名等坚决说“不”。

为什么要对地名“大动干戈”?往小处说,地名是生活的一部分。家长里短、离合悲欢,都在这里发生,从鸿雁传书到“有快递自远方来”,都跟地名有关。它的辨识度、存在感,直接影响群众的生活体验。

往大处说,一个地名,就是一个标签、一张名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名字不只是简单的符号,而是蕴藏着深厚的寓意或内涵。地名也是如此,一个城市、一座古镇、一条胡同的名称,往往体现着风土人情,记录着发展变迁,当然,也承载着一方乡愁。地名,是情感的纽带,是文化的载体,是展现地方特色、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而规范地名,正是顺势而为、必要之举。曾几何时,一些地方争相在地名上“求突破”,或赶时髦图洋气,或搭便车博眼球,尤其一些新建小区、建筑,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感、现代化、国际范,热衷以洋名撑门面,借怪名长威风,留下了不少东施效颦之丑。公允地说,洋地名、怪异地名扎堆出现,有其社会背景。从习以为常、一哄而上,到逐步反思、纷纷吐槽,这背后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公众视野的开拓、审美的提高,更是源自深层次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那么,如何规范?

一方面,要管好增量。规范地名并不是一项新工作。过去的实践证明,地名更改难度大、成本高、牵涉面广。为此,严控增量,不为以后添负担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针对新建筑、新小区、新建工业园甚至新增的公共标志牌、房地产广告、户外标牌标识等,有必要做好事前审核,同时强化宣传引导,强化源头治理,让新增地名展现地域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化风采。

另一方面,要整治存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地名散布在大街小巷,位置分散,数量庞大。如何有效规范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大考验。对此,既要用好网格化治理经验,以基础网格做好摸查、梳理,又要向共建共治共享要活力,通过征集、核实等方式,提高效率、各个击破。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规范地名不仅要在线下,也要与线上的互联网地图等进行联动;不仅要借群众之力,也要注重汲取公众智慧,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做好征求意见、论证、公示等工作,把地名更迭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夏振彬)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