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体校教练董建清深耕柔道一线28年——铁汉有颗工匠心

来源: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更新时间:2019-04-13 08:08  

说起青岛柔道,几乎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沙滩柔道”创始人徐殿平。这位“门外汉”带领青岛柔道,一路从沙滩走向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沙滩柔道”不仅走出了一众世界冠军,也培养了诸多后来堪称青岛柔道基石的教练员,董建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目前供职于青岛体校的他,亲历了青岛体校的女子柔道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全过程。如今虽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但依然对柔道事业痴心不改。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董建清是火炬手。

“半副垫子”组建队伍

追根溯源,青岛柔道的历史,还要从35年前老省长李昌安发现徐殿平的“沙滩柔道”算起。不过,仅有的这一支成年队,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项目向纵深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1991年,市体校决定成立女子柔道队,由年仅25岁的董建清勇挑重担。虽说是这支队伍的“头儿”,其实当时全队总共只有董建清一个教练,手底下带了十几个他从各基层体校选拔来的娃娃兵。队伍平常在市体校旧址的游泳馆二楼训练,里面最值钱的训练器械是半副柔道垫。

如此艰苦的训练条件,并没有阻碍董建清的队伍创造佳绩。1993年5月,董建清带着12名队员第一次参加山东省青少年锦标赛。在那之前,青岛已经有长达7年未能派选手亮相这一省级重要赛事。初出茅庐的青岛队在赛场上一鸣惊人,不仅12名队员全都进了各自组别的前三名,还拿了4个冠军。紧接着,她们又在1994年的第十七届省运会上收获了4金2银,奖牌数量接近于总数的1/4。作为一支成立才两年时间的队伍,青岛女子柔道队的进步让整个山东柔道界都震惊了。

由于自己不是专业运动员出身,董建清在带队初期总是白天带着队员苦练,晚上拼命给自己补课。 “当年从田径场上‘偷’来了不少训练技巧,比如用跑坡的方法锻炼队员的下肢力量。 ”董建清至今回忆起带的前几批队员时,心中仍然感慨万分。 “那时候训练条件十分有限,为了在成绩上尽快追上省内其他地市的队伍,我们的训练真的就是一个苦字。不少队员练到例假都不正常了,还在咬牙坚持。 ”一名男教练带一群女队员,这种情况直到1998年才得到了改善。女教练程政的加盟,让董建清终于不用再给队员既当爹又当妈。

一场大雨“浇出”黑妹

在董建清带的第一批娃娃兵里,有一个人后来为青岛乃至中国柔道界创造了新历史,她就是“黑妹”李淑芳。说起爱徒,董建清至今还对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印象深刻。自从1991年上半年得知市体校要成立专业队后,董建清在五六月份就开始到处搜罗有培养潜质的适龄队员。就在他到平度市体校搞选拔测试的那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改变了“黑妹”的人生。

董建清回忆说,当天的选拔测试是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测试内容是短跑。没想到,一场急雨从天而降,正在田径场里进行训练的李淑芳狼狈不堪地跑向场边的檐下躲雨。董建清先是被这个小姑娘出色的爆发力惊了一下,然后默不作声地观察了她跑步时的步态,心里已经有了几分招揽之意。董建清向身边的教练一问才知,原来李淑芳在转练田径全能之前还练过举重。 “最理想的柔道人才,就是要兼具短跑选手的爆发力、举重选手的力量和体操选手的灵活性,所以李淑芳绝对是个练柔道的好苗子。 ”董建清说。

李淑芳的运动生涯似乎也沾了那场大雨的光,一路顺风顺水。 1991年进入青岛体校,仅仅一年后,就被已是国家队教练的徐殿平选入国家队,从此踏上了自己的“冠军之路”。

1994年第十七届省运会,李淑芳获得一枚铜牌。 1995年第三届城运会,她在赛前一周意外扭伤了膝关节,与金牌擦肩而过。不过,李淑芳好像注定“只为大场面而生”,1997年的全运会,李淑芳以绝对实力夺冠,“黑妹”一战名扬天下。

2000年悉尼奥运会,李淑芳气势如虹,一路杀到了63公斤级决赛。董建清回忆说,“唯一的遗憾,就是她的状态出得有点早。决赛没能在先得分的有利局面下,坚持到最后,被对手实现了逆袭。 ”尽管如此,勇夺63公斤级银牌的“黑妹”还是为中国柔道在中小级别上实现了新突破,这也是青岛柔道选手在奥运会历史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走出去为了“思维广”

四年后,李淑芳的师妹,素来以心理素质过硬、作风泼辣著称的刘霞,也在徐殿平的带领下站到了争夺奥运会冠亚军的赛场上。为了参加奥运会,她不惜在短时间内连降十几公斤体重,光是这份意志力都非常值得敬佩。尽管刘霞最终屈居亚军,没能为青岛柔道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但一支地方队接连输送出能够站上奥运会领奖台的优秀人才,身为基层教练的董建清因此在业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从2002年到2012年期间,董建清先后三次被选调入国家青年队担任教练,他直言在国字号的执教经历让自己的专项认识有所提高,训练理念更加到位。而每次从国青队回到青岛,董建清都会对自己的人才选拔、培养思路进行反思。 “建队初期,队伍一直是以发展大级别选手为主,这是符合青岛本土运动员自身特点的一种选择。 ”董建清告诉记者,“后来,受到项目选材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也开始重视发展中小级别选手。这种变化使得青岛女子柔道队的级别构成更加全面,同时更有利于教练员对队员‘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

事实证明,董建清对队伍的这次改革是成功的。 2002年,年仅14岁的于颂一人独得第20届省运会78公斤以上级和无差级两枚金牌;2006年,韩维燕在第21届省运会70公斤级比赛中夺魁;2010年,史翠娟获得第22届省运会57公斤以下级冠军……再加上后期于丹、孙晓倩、庄文娜、李骏等后起之秀的涌现,青岛女子柔道队实现了董建清所提出的“平均每四年输出一到两个高水平运动员”这一期待。

对队员要有“工匠心”

从踏上青岛女子柔道队教练岗位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28年,董建清用28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为青岛柔道栽培出累累硕果。除了三枚奥运会奖牌之外,由董建清输送的队员,还为青岛贡献了6个世界冠军、3枚全运会金牌,城运会、青运会等国家级重大赛事冠军不胜枚举。放眼全国,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像青岛这样集中如此多优秀的柔道选手,而且个个含“金”量都如此之高。

然而这些年,青岛柔道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后备人才选拔越来越难这一现实困境。 “不可否认,柔道在国人心目中的认同感远没有乒乓球、游泳等项目那么高。这源自于我们这些从业者对柔道项目的内涵、文化发掘不够,从而使项目在推广和普及过程中显得有些无力。 ”董建清分析说,同类项目开展过多、基层训练水平出现断档、业余训练人数没有跟上,这些都是导致专业队选材困难的直接原因。

结合自己多年在青训一线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董建清以青岛市政协委员的身份提案,针对如何加快区市体校建设以及进一步调动区市体校、基层学校和业训点的积极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支持区市体校加快各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支持区、市两级体校深度融合以及大力推进体育项目进校园等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复与认同。

“身为基层教练,最重要的品质是一丝不苟的坚持和不计名利的付出。”董建清笑着说。面对即将临近尾声的教练生涯,董建清虽然内心仍有对奥运会金牌的期许,但他却将如何培养好眼前这帮娃娃兵,如何将自己毕生积累的执教经验传承下去当成头等大事来对待。 “队员是一份份材料、一件件产品,等着教练员精心地去雕琢、塑造。 ”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臧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