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青岛新任市委书记王清宪:从无冕之王、经济学博士到主政一方

1月29日下午,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召开。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可宣读中央、省委关于青岛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调整任职的决定。中央批准王清宪同志任山东省青岛市委书记,免去张江汀同志的山东省青岛市委书记职务。张江汀同志另有任用。

2017年11月,王清宪从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转任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6个月后,2018年5月,转任山东省委秘书长一职。

王清宪是记者出身,曾师从知名媒体人艾丰先生、经济学家桂世镛,先后在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信息报四家报社任职,曾编著《中国房改忧思录》、《资本运营》、《论中国政府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经济述评——一种思维模式》等多本专著。

而哲学学士、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的学习背景,被认为是构成了他“一个脑袋、两条腿”(哲学思维,法治、经济两大工具)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

无论是18年记者生涯还是为官十五载,王清宪一直谨记硕士研究生导师艾丰送他的那句话,社会责任感第一,才华其次。

在这份社会责任感召下,他撰写的住房制度改革系列报道(6篇)获得了1993年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他在塌方式腐败的山西省任职14年而独善其身,脱颖而出;他感情真挚的博士论文后记《感谢生活》刷爆网络……

如今,2019年7月将年满56岁的王清宪执掌青岛,毋庸置疑的是他对这座城市一定会倾注心血,期待在王清宪主政之下的青岛能够迎来更大胆的改革,狠抓落实,不忘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带领这座城市真正实现更大的突破。

NO. 1|壹

真正的无冕之王

1983年6月,南开大学校刊上刊发了这样一则消息——《哲学系79级王能生申请去西藏》。 

2009年,在毕业30周年之际,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王能生作为校友代表回到母校,回忆起南开大学79届,感慨万千,“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在“那个春天”入学、毕业后主动到祖国边疆建设的还有来自河北永年的王清宪。 

1963年7月,王清宪出生于河北永年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他所在的生产队“属于人多劳少户,吃返销粮,全靠父亲外出打坯烧窑的钱维持艰难的日子”,母亲在家纺线织布。

饶是如此,父亲还是鼓励王清宪,“日子多难,书也要读下去”,穷困的生活使其对“知识改变命运”有了更深的体悟。 

1977年,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定改变了一代知青的命运,1977、78和79新三届大学生,成了无法复制的一代人。 

1979年,作为新三届的最后一届,王清宪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 

就在前一年,一位来自内蒙古的知青离开插队四年的红格尔阿日点力素大队也考入了南开大学,成为77级哲学系的一员(77级入学时间是1978年3月),日后这位知青从哲学出发,却逐渐在经济领域展露头脚,他就是2013年3月到2017年2月出任山东省省长的郭树清。 

1983年,20岁的王清宪从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为了当记者,选择了大家都不愿去的边远省份黑龙江”, 分配到黑龙江日报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或许是哲学专业的缘故,王清宪在黑龙江日报的记者生涯实际是从副刊编辑做起,后来还当过理论编辑,逐渐成长为“可以独立主持每周两期的专版,编、采、评、画版全都一人”。 

很快,王清宪就从编辑岗位转到记者部,开始真正走入新闻一线。 

1984年,王清宪去大兴安岭采访,听到一件事:一个勇于改革的厂长,把一个青年点办成了一个效益不错的农工商联合企业,但也因此招来不少非议一个地委副书记因为个人恩怨对这个厂长施以种种刁难,在群众中影响很不好。 

王清宪在大兴安岭潜心21天,采访了地委书记、地区专员以及基层工人数十人,写成了长篇报道《秀木临风》。写成之后,地委书记几次给总编辑打电话,表示不同意发表,原本支持发表的专员也变卦,理由是:考虑到班子团结问题。 

王清宪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三下大兴安岭,直至他们为讨论此稿特邀王清宪参加他们的地委常委会议。稿件见报后,在大兴安岭地区引起强烈反响,支持改革者、保护改革者的呼声在大兴安岭高扬了起来,王清宪在大兴安岭也变成了“名”记者。 

这种“成就感”使王清宪感到了“党报记者的责任,也感到了一种铁肩担道义的荣光。” 

1985年,王清宪被派驻到伊春记者站,开始了两年的驻站生涯。 

NO. 2|贰

受教于艾丰先生

社会责任感第一,其次才是才华

在黑龙江日报工作4年后,一直怀抱“知识改变命运”理想的王清宪选择继续读研。 

1987年,王清宪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师从艾丰先生。 

当时的艾丰先生是新闻界的名人,他一边担任导师,一边还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1986年,艾丰采访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这位后来的总理当时是第一次在中央党报上亮相。

对于热爱记者这份工作的王清宪来说,师从艾丰先生算得上是一次命运转折点。 

多年以后,王清宪回忆起艾丰先生的指导依然满含深情,“他的智慧与勤奋给我以极大的启迪和激励。他是我永远的鞭策。” 

王清宪记得,艾丰先生和他的第一次谈话,“做一个好记者,第一位的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才是他的才华。”这句忠告在他此后的记者生涯中一直伴随左右。 

对于王清宪来说,艾丰对他的影响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和学术上的指导,更是在此后“20年里给予他精神上、学术上、做人价值观方面的引导。” 

1990年,王清宪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分配到人民日报经济部,从事经济新闻的编采工作。 

虽然被分配到人民日报社,而且是在导师艾丰所在的经济部,但王清宪并没有受到导师的一丝照顾,反而是更加严格的要求。 

王清宪一上班,艾丰就对他说:“我的办公室,不找你,一般不要进来。” 

过了一年,王清宪有些恐慌,找到艾丰:“艾老师,你对我到底有什么意见,为什么一直不找我?” 

艾丰说:“你现在已经不是我的研究生,是我的属下干部。如果你老往我这儿跑,别人会说我给你‘吃偏饭’了。你所有的成绩都会被认为是‘吃偏饭’的结果。你不要以为有一个导师当领导有好处,我是导师的时候,辅导你,我对你是正面的,现在你成了我的部下,我对你就是负面的,因为在我的阴凉下很容易把你盖住!” 

作为上级,艾丰对王清宪更加严格要求。和国家体改委合作搞的一组关于房改的报道,在艾丰的要求和指导下,王清宪从头至尾改了四遍,最后一遍还是艾丰亲自改定的。现在,这些修改稿的底稿王清宪还作为纪念品保留着。 

1993年,王清宪和王晓同共同撰写的住房制度改革系列报道(6篇)获得了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这是对导师最好的回报。 

1995年年底,表现优异的王清宪被提拔为人民日报任经济部工交组(工业交通)组长。 

1996年7月,王清宪调任国家体改委中国改革报常务副总编,主持编采工作。 

1998年,34岁的王清宪荣获中国中青年记者最高成就奖,并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 

2000年1月,王清宪调任中国信息报总编辑,年仅36岁荣升正厅级。

在此后的岁月里,王清宪还总是回忆起在在人民日报受教于艾丰先生那段收获最大、心情最愉快的日子。 

NO. 3|叁

经济学博士步入仕途 

对于自己的记者生涯,王清宪回忆:

在人民日报社五年时间,及至后来调任《中国改革报》、《中国信息报》主要领导后,我写过不少分量较重的报道,在社会上有一定反响,领导和同仁们给了我很多鼓励。而每篇报道的写作,都使我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和道义上的快慰。我觉得,这种喜悦不是个人的沾沾自喜,而是缘于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责任的实现。 

或许正是这份社会责任感,2000年,当时已是中国信息报总编辑的王清宪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桂世镛

在九十年代初期,桂世镛在国务院综合研究协调小组任副组长。期间,主持过有关国有企业问题、社会保险问题、财政体制问题、物价税收改革、加速转化科技等十多个重大经济改革课题的研究。

从哲学学士到法学硕士再到经济学博士,王清宪一步步从理论研究回归现实问题。

王清宪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论中国政府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王清宪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没有先例,中国政府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主导者,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起着发动者、设计者、调控者、推动者的作用。

实际上,文中的很多观点都得益于王清宪做记者时的调查经历。

1993年,王清宪到上海、 深圳采访调查股份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感受到了跟在东北采访大中型国有企业大不相同的扑面清风。

王清宪带着一腔的冲动进人写作状态 ,从早上7点一直写到下午4点 , 除中午只用 30 分钟吃了一包方便面外 , 用电脑一口气写了6000字。 

写完稿子,王清宪感觉,大中型企业长久地困扰自己的不少问题 , 从股份制企业理出了思路。

在博士论文中,王清宪认为,重塑微观主体是从两个方面推进的:一是改造传统的国有企业,使之成为符合市场机制要求的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独立经营的法人主体;二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塑造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二者在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和推动。

2004年,在获得经济学博士一年后,王清宪离开媒体步入仕途,转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研究室主任。

从大学毕业后进入黑龙江日报,再到硕士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此后辗转中国改革报和中国信息报,王清宪在记者岗位上干了18年,这18年恰恰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各行各业的问题层出不穷,王清宪以一个记者观察者的角色,冷静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中各个行业的变化,写出了诸如《 问彩虹 》、《阳光下的罪恶》 等深度稿件,引发强烈反响。

NO. 4|肆

山西岁月

为人坦荡,在塌方式腐败之省独善其身

从2004年调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开始,王清宪先后出任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山西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等职务。 

有媒体对此评价为:

他的讲话文章有着记者的特质和学者的印记——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实用导向,不喜于穿靴戴帽、对仗排比、精雕字词。 

他的讲话文章常常直奔主题,直抒胸臆,直截了当,使人惺惺相惜,容易认同和接受他的思想和观点。

2011年1月,王清宪调任山西省晋城市代市长,并于同年4月“转正”。 

“长安街知事”对此总结为,从北京、到山西省会太原再到地市,他的从政之路“重心下沉”,可谓深耕厚植。

2013年2月,王清宪被确定为市委书记考察对象,不过此次调整中,王清宪平调到运城市任代市长、市长,搭档同时上任的市委书记王茂设。

2014年,山西官场发生“塌方式腐败”,半年时间7名省部级落马,全年处分市厅级官员45人、县处级官员545人,累计处分违纪党员干部15450人。

而时年6月,运城市委书记王茂设也在这一轮反腐中落马,王清宪随即主持运城市委、市政府全面工作,直至2015年7月王宇燕到任运城市委书记。 

2016年4月27日,王清宪再次被公示为交流使用的市委书记考察对象,这一次王清宪最终出任吕梁市委书记。

不过,王清宪只在吕梁呆了6个月,2016年11月,王清宪晋升为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跨入省部级干部序列,此时距离他37岁出任中国信息报社总编辑位列正局,已经过去了16年。

在山西官场流传一句话:在运城,要和人战斗;在吕梁,要和钱战斗。

而在运城市当过3年市长,在吕梁市当过6个月书记的王清宪可谓能力卓著,经受住了考验。

在甚嚣尘上的网络中,王清宪也一直以为人诚恳、作风正派的形象被人熟知,在百姓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

正如组织对其评价:“有较高理论功底和素养,又有多岗位锻炼的经历,思路敏捷、精力充沛、为人坦荡。”

在主政运城时,王清宪主持制定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三个方案”,理清了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被“哈佛中国论坛”邀请,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王清宪阐述了中国城镇化的逻辑与运城的实践,他认为:

工业园区不只是机器与生产的集聚,还是人和消费的集聚。因此,我们在新一轮的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同步设计建设了围绕园区服务的居住社区,并且,完善社区在教育、医疗、卫生、娱乐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使之具有较完备的城镇化的功能,从而使工业园区成为城市未来的新片区。这便是“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的内涵。

他还成功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构想,使运城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6%。

2016年11月4日,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刚刚闭幕,时任吕梁市委书记王清宪就在代表驻地召集市有关领导研究部署“学习传达贯彻”的具体工作。

他的想法很简单,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一把手”,就是要想透说清,才能干实。想透,就是自己首先要吃透报告的精神,还要要给群众说清楚。

主政吕梁的短短6个月时间里,王清宪带领吕梁进行了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还首次引进了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为全市的产业进行高端编制,把吕梁的资源放到全球去配置。此外,云计算项目在吕梁也成为投资热点,华为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进驻吕梁。 

在塌方式腐败之省为官14年却能做到为人坦荡、独善其身,王清宪的清廉可见一斑。

NO. 5|伍

山东新征程

甫一上任,博士论文后记刷爆网络

2017年11月,刚在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上满一年的王清宪异地调任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半年之后,2018年5月,王清宪转任山东省委秘书长一职。

2019年1月29日,王清宪出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

14个月的时间里,在中国经济第三大省的新旧动能转换浪潮中,王清宪辗转三个重要岗位,如同当年从哲学学士到法学硕士再到经济学博士的历程,不难看出这个经济大省对王清宪这种政治和能力过硬人才的渴求。

记得王清宪甫一上任,山东本地媒体翻出了他的博士论文后记《感谢生活》(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可以获得全文),因为文字朴实,感情真挚,令人感动,催人泪下,当时一度刷爆网络,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

文章中透露出的真挚不做作、尊师重道、孝道为先的性格也跟齐鲁文化比较契合,让山东人一下子没有了距离感。

听过王清宪现场讲话的人都有一种印象:格局很大。

2018年12月20日,山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清宪走访调研北京山东企业商会,举行北京鲁籍商会会长暨优秀企业家座谈会。

在仔细聆听了七位企业家发言后,王清宪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事实、举措、数据、背景,详细地解释了山东的历史机遇期。

不仅如此,王清宪还围绕企业和企业家关心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关键的落地措施。

比如,建立企业家联系碰撞机制。各省级山东商会与山东各部门、各地市及各行业协会要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接,形成碰撞的对接机制,使省内省外深度融合到一起,激发经济活力。以北京山东商会为例,第一可以与省直机关部门的对接;第二可以与各地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对接;第三还可尝试与省里面的行业协会进行对接。

王清宪还建议通过物联网、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集群化、打造龙头企业,通过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发展带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而为了鼓励资本发达的北京企业参与国企混改,王清宪还表示,原定的项目对接好后,进一步开放更多的项目。

可谓面面俱到,有的放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王清宪的经济学博士绝不是为了镀金,除了著有《中国房改忧思录》和《资本运营论》两部专著的理论,他长期在一线记者调查的经历,使得他对地方发展的顽疾看得十分清楚,对于政策一向是看落实。

山东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毫不避讳地指出,山东部分干部的能力素质还不适应形势发展新要求。会上提出,2019年是山东“工作落实年”,要把2018年部署的各项工作向深处、向细处、向实处扎实推进。工作能否落实,如何让自己不掉队,也成了有责任心的干部焦虑所在。

这恰恰是青岛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青岛“国字号”的政策不少,但真正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却不多。

去年7月,在被中央巡视组批评“存在小富即安心态”,“头雁效应”不够强,青岛在全市范围发起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

虽然此后青岛有了鼓励党政干部多跟企业家吃饭交朋友、开通市委书记信箱、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等一系列举动,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依然困难重重。

记得2011年王清宪履新晋城半年后,全国党建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博士市长”的“晋城情怀”》的文章,提到他抓工作很实

至今仍被媒体记忆深刻的细节是,王清宪向各县市区、开发区和部分企业集团颁发当年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工程建设目标责任状时,专门让记者把镜头对准他和企业集团负责人,说道:“留此存照,请给我结果!”他还补充解释,请给我结果,不听解释、不听过程、不听原因,只看结果,只看业绩,只看数据。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荣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