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从第一台彩电下线开始...围观电视40年光荣与梦想

核心提示: 21世纪是瞬息万变的时代,互联网大潮席卷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 30多年过去,高秀杰说无论是海信还是身边的人事物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像现在车间那些90后、00后的孩子,跟我们太不一样了,他们充满活力、有想法、有个性,现在的管理也跟八九十年代大大不同了。

王伟

青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签约。青岛第一台彩电下线。上世纪80年代的彩电生产车间。

中午11时30分正是吃午饭的时间,海信信息产业园里人声鼎沸,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从四通八达的小路涌向餐厅。看着路上嬉笑打闹的年轻人,高秀杰总不免想起1984年她第一次走进青岛电视机总厂成为工人的那些日子。 “这些90后、00后的孩子跟我们太不一样了,因为时代也不一样了吧。 ”高秀杰说。1978年,这是中国和时代的一个重要拐点,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时代的巨浪翻滚而过,无数企业的发展方向就此改变,无数个体的命运轨迹也从此改写。高秀杰说,她有幸见证了1984年海信第一台彩电下线,也有幸亲历了在改革大潮中搏浪前行的海信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

第一台彩电下线的兴奋

改革开放初期,活力迸发,万物苏醒,肆意生长。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青岛无线电二厂在1979年迎来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由青岛无线电二厂、电子元件厂、市南纸箱厂和起重工具厂四个单位组成青岛电视机总厂。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深入,国内企业的目光开始投向国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发展路径把这些企业带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而当时的青岛电视机总厂就走了这样一条路。1984年,青岛电视机总厂引进了日本最先进的彩电技术和设备,开始生产彩色电视机,当年的12月26日,青岛电视机总厂第一台14英寸彩电下线。而高秀杰就是第一台彩电下线的见证者,“那种兴奋和激动没法儿表达。 ”

上世纪80年代初,时髦而又丰富的物件一拥而上,开始闯进国人原本单调的生活。时髦的青岛人都渴望能够拥有一台“青岛牌”电视机,青岛电视机总厂门前也总是能看到披星戴月排长队买电视的景象。一家人晚饭后围坐在一起追看《霍元甲》是很多“老青岛”的回忆,结婚、乔迁等大事也一定要有一台“青岛牌”电视机“坐镇”。

电视机票供不应求,在电视机厂工作也很是荣耀。高秀杰回忆,当时工厂的工人每人都会发一张电视机票,她的那张票给结婚的哥哥买彩电,后来通过努力工作又获得一张电视机票作为奖励,她又把这张票给了搬新家的舅舅。在那个电视机一票难求、买彩电需要“找门路”的年代,高秀杰因为“近水楼台”而备受羡慕。

上世纪80年代是张扬的年代,《黄土高坡》的热烈奔放如强劲的东风一扫而过,给了这个年代一个雄浑激烈、气韵悠长的完美注脚,一切都在苏醒,一切都在改变。1984年,青岛电视机总厂实现销售收入3748万元,是原来的50多倍,主要经济指标列全国电视行业第一位。这一年,高中毕业的高秀杰进入青岛电视机总厂,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人换得两张电视机票。

“生产更多彩电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又一次荡起了滚滚春潮,“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入人心。在流水线上,高秀杰每天的任务就是将电阻、电容、跨接线等十几个小零件不差分毫地插进电视机主板中。当时的彩电生产从装配、调试、检验到包装整个流程都主要依靠人力,工人的技术直接关系到彩电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那个时候主要的程序还是靠人工,可以说彩电是手工制作的。 ”

上世纪90年代,很多工厂企业开始打破 “大锅饭”,尝试“计件工资”,这样的改革举措一下子激发了工人的积极性。“以前大家的工资水平差不多,在这以后就拉开差距了。 ”高秀杰回忆,90年代是一个拼搏的年代,工厂内经常组织技术比赛,进一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电视机产量及质量。对他们而言,发展才是硬道理,生产更多的彩电才是硬道理。

商品经济愈发活跃,企业的生存也面临考验。1992年,中国的家电企业开始在现代企业的游戏规则中酝酿变革。与此同时,国外的家电企业也开始进驻中国市场,“内有竞争,外有强敌”。 1994年青岛电视机厂改名为海信集团。此时的青岛电视机厂在国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名列中国工业500强,各项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1996年,彩电行业史上最惨烈的价格战打响,跟进的熊猫、牡丹、黄河等名噪一时的品牌跌下神坛,而战役过后,海信却安然存活且无伤根本。

上世纪90年代是汹涌奔腾、敢打敢拼的年代,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江湖一样,各路英豪汇集,挥剑比武、气吞山河。Beyond乐队一首《光辉岁月》唱出了万丈豪情,声震屋瓦的嘶吼下是激情澎湃的梦想。一些企业开始初尝商品经济下激烈竞争带来的失败与成功,或销声匿迹或继续前行。而高秀杰和她的工友们一起,在浪潮滚滚的90年代里继续打拼。

激光电视、智能电视诞生的时代

进入新世纪,时代的车轮永不止息,企业的发展轨道与个人的命运轨迹都随时代的浪潮辗转、起伏。改革开放的40年,工业化、信息化浪潮席卷,高秀杰在一线的流水作业中感受到了每一波电视技术浪潮的奔涌翻腾,它残酷无情、永不止息,像大浪淘沙,只有强者才能立在潮头,顺势前进。 30多年后,已经成为海信电器制造中心模组整机部副总经理的高秀杰每天都要去车间转上几圈。 30多年前,她与工友一起在车间用人力和手工生产出了一台台电视机;30多年后,每天在她眼前的是各类灵活精准的机械手臂和运转自如的机械设备,流水线工作大部分由电脑操控的自动化设备完成。

高秀杰回忆,单从产品来看,电视机的发展经历了黑白电视、彩电、大屏幕彩电、“大背投”彩电、液晶平板电视、曲面电视、激光电视等层层迭代升级。从电视显示技术层面看,中国电视业经历了黑白显示技术、彩电CRT技术和液晶平板显示技术乃至现在的激光显示技术等阶段。而海信在每一次技术浪潮的冲击中都能立得住,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2005年6月,海信自主研发的数字电视芯片“信芯”诞生,这是中国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彩电芯片,结束了中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无“中国芯”的历史。当时,液晶电视机爆发式增长,韩国、日本等上游企业完全控制了液晶面板,并开始向电视整机延伸,中国彩电业面临的危机堪称生死一线。海信再度出击,2007年,第一条国产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投入生产,打破了面板厂家欲向平板电视整机方向进行延伸垄断的如意算盘。2013年,海信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ULED技术正式发布。2014年,海信在全球率先发布激光电视产品,为电视“无屏”时代的到来吹响了号角。

21世纪是瞬息万变的时代,互联网大潮席卷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 30多年过去,高秀杰说无论是海信还是身边的人事物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像现在车间那些90后、00后的孩子,跟我们太不一样了,他们充满活力、有想法、有个性,现在的管理也跟八九十年代大大不同了。 ”这些玩着电子产品的新生代生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因为接触到了更丰富的信息而有了更活跃的思维,也因为社会的开放和多元而有了不同以往的思想底色,现在的海信,就是要同这些90后、00后一起,去迎接下一个明天。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周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