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套街道刘世普用手中泥巴捏出精彩人生

说起玩泥巴,人们脑子中自然浮现出儿时的情景,而家住河套街道77岁的刘世普却“玩了”一辈子泥巴,还玩出花样来,被当地群众称为“泥人刘”。泥塑艺人刘世普几十年如一日,专注推广传统技艺,用泥塑记录风俗民情。

泥人

泥巴捏出世间百态 

来到刘世普的泥塑工作室,各式各样的泥人成了这里的主角。东墙上,整齐地排放着一组神话人物泥人。“这些是中国传统的六十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子,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道家信奉的六十个星宿神﹐后来被赋予新的意义。”刘世普说,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作为这些神的名字。 

上世纪初,刘世普的祖母巧手制作泥娃娃、泥缸、泥罐和泥花瓶,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深受邻里百家欢迎。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其母亲刘胡氏的剪纸、布艺和泥塑被乡亲们称为“三绝”。刘世普受到母亲的启蒙,自幼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刻苦自学,不到20岁,其绘画、刻画、玻璃画及水粉画就已颇具功底。1980年,刘世普被乡镇造船厂聘为美术设计师,设计各种木制工艺品,任职期间曾先后到北京、天津、沈阳等地考察学习。其后又到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厂学习泥塑艺术,并对泥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一发不可收。 

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经他的手揉捏、勾画之后,俨然有了生命,成为一件艺术收藏品。刘世普的作品涉猎广泛,无论山水名胜、人物花鸟,还是瑞兽仙佛,无不涉及,而尤以表现人物见长。 《道教神仙六十甲子》《贵妃醉酒》《毛泽东》《麻姑献寿》等作品,人塑形象栩栩如生,流畅分明的线条、生动饱满的造型、鲜活丰富的表情;也有的作品造型简洁、洒脱大方,有大刀阔斧一气呵成之感,如《钟馗》《侃》等,无不让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美,其作品被专家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拟

执着坚守热心传承 

“老一辈的手艺传到我们这,就有责任和义务继续传承下去!”刘世普深知传承传统技艺靠的是执着和坚守,数十年如一日,他不断提高自己泥塑技艺的同时,也不放弃任何可以展示泥塑艺术的机会和平台。 

1997年,他应邀参加韩国仁川市市民节,现场表演泥塑艺术,还多次参加艺术节、市民节、民俗美食节等活动。他还建立了自己的泥塑网站,介绍泥塑的工艺和技法,促进同行业之间的交流,面向国内外宣传这一古老的技艺。近年来,收藏泥塑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很多外国友人,对此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刘世普时常收到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和订单,有的是探讨学习交流与合作的,有的是直接从网上订购泥塑作品。 

为了让泥塑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刘世普不仅把技艺传授给儿子、孙子和众多徒弟,2000年开始,他还定期应邀到各类中学、小学举办泥塑培训班,并专门在青岛出口加工区实验小学内建立了一个泥塑培训教室,系统性地开展泥塑教学。但凡愿意找他拜师学艺的,无论来自哪里、有无基础,只要有一份热情,他都悉心传授,毫无保留。他时常说,关注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还是太少,再多些就好了。(来源:青岛高新区宣推办)

二维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