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岛日报头版头条聚焦红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6月15日,青岛日报《落实新发展理念 推动青岛走在前列》专栏“新旧动能转换篇”,在头版头题位置以“红岛:领跑国家自创区建设”为题,立足国际视野,站历史和世界创新趋势的战略高度上,对外报道介绍了红岛经济区(青岛高新区)发挥自身优势、吸纳全球最好创新资源、推动自身创新能力跃升的经验做法和红岛方略。

担负着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使命,凭借蓝色经济的精准定位,青岛高新区全力推动创新体系的快速完善和产业链条的加速延伸。向着“争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排头兵”“发挥主力军作用”的鲜明目标加速奔跑。快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gggggggg

一个区域的崛起,既靠历史机遇,也赖谋划和努力。

去年4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岛高新区与半岛另外5个国家级高新区被赋予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使命。

紧握这一历史性机遇,高新区再一次站在区域发展乃至世界创新趋势的战略高度上思索未来,探寻发挥本土资源、吸纳全球最好创新资源、推动自身创新能力跃升的红岛方略。

新形势下,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提高高新区创新发展水平、打造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引擎提出具体要求——“培育壮大软件信息、医药医疗、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在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从这一刻起,凭借蓝色经济的精准定位,青岛高新区全力推动创新体系的快速完善和产业链条的加速延伸。向着“争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排头兵”“发挥主力军作用”的鲜明目标加速奔跑。

创新能力谋求再升级

翻看国务院的批复,青岛高新区只是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六分之一,但高新区的决策者们却从未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发挥主力军作用”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深深烙印在每一位红岛人的心中。

“要做就做到最好”的魄力源于厚积薄发的底气。在红岛经济区、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王作安心中,“高新区作为青岛市创新创业的先行区,创新发展是必须作出的响亮回答。”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给出了高新区突破的方向——“要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作用,重点建设国家海洋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青岛)示范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涉海研发与转化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中心。”

锁定这一目标,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创新能力的再升级?

高新区放大自己视野,在全国乃至全球寻标、对标。在一次次远赴硅谷、中关村、深圳、苏南等地考察学习中,在与各地发展理念的充分碰撞中,思路日渐清晰。那就是立足自身基础优势,在现有各类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基础上,集聚、整合、优化全球和区域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努力突破一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源头创新和技术创新双突破,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原创性成果。

创新的棋局,随之一新。软件信息产业、医疗医药产业、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互联网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决策层战略谋划,锁定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力,诸多超出想象的创新资源已锁定于此、谋划突破。

根据规划的目标,这片土地将构建起全链条、专业化的孵化体系,科技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创新转化及创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到2020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将达10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0家以上,市级孵化器50家以上,孵化运营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届时,在这一片创新的沃土上,自主创新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会显著提升,企业和创业者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显著提高,它的影响力将不局限山东于半岛,东北亚知名的产业科技创新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才是它为自己确立的愿景。

“人才特区”建设不断深化

人才,是支撑创新的关键。作为全市的“人才特区”,以“国家自创区”建设为契机,高新区不断深化“人才特区”的建设,让每一位到此来立志奋斗的人感觉越来越安心、越来越舒心。“除了创业,别的我都不用考虑!”已成为创业者的共识。

围绕“国家自创区”建设,高新区全力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到万人以上,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比重达到35%以上,引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创业团队1000个,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口比重超过15%,人才总量突破80万人。

与创新人才一起来的,还包括“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海外系”等创新平台的快速搭建。

2016年,红岛的决策层在60天内带队走访64家中科院科研院所。调研、洽谈、会议研讨……紧锣密鼓的行程、容不得片刻歇息的日程表都是为了红岛能够引来更多人才和智慧。今年一季度,已有超过15家中科院科研院所密集造访,还有40家院所表达了合作意向。截至目前,红岛经济区已累计引进包括24名院士、43名“千人计划”专家、61名泰山学者工程人才、700余名海外归国人才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4000余人。

不止是盯紧顶尖人才,高新区决策者还有着远为开放、包容的“人才观”:院士岗、院士工作站是创新平台的集聚器,但稍逊于院士的人才也不容忽略,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都是这所北岸新城重点关注的。

依托强大的人才队伍,在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下,高新区还全力优化国际合作环境,不断开展与国外机构间多形式、高层次和宽领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多样化的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平台,努力建设一批国际化创新载体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各种国际论坛、学术交流会等活动,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的常态化。

“人才来了,想办法留住他们很关键。为他们提供便利,也就是为青岛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便利。”秉承这一理念,高新区在人才政策方面不断突破。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带头人可以享有生活补贴。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也要对应实施,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推进高层次人才服务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

全国首个专门人才公寓服务中心已经在此地启用,还荣获2016年全国基层人才工作最佳创新案例奖。忙碌的奔波之后,有一个舒心的休息地点,高新区用贴心的关怀给引进的人才提供温暖。而类似这种提供优质服务形成的口碑效应,已经让青岛高新区成为许多创客们心目中理想的“目的地”。

蓝色经济持续发力

蓝色、海洋是青岛的优势,也是红岛建设“国家自创区”的核心支点。

围绕“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定位,红岛充分挖掘胶州湾畔的海洋资源,重点培育面向海洋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产业。

软件信息产业、医疗医药产业、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互联网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用六大新兴产业,高新区描绘出蓝色高端新兴产业的“图谱”,开创出区域发展新局面。

2016年,红岛经济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9%。未来,集中力量将重点产业打造成为区域性“名片产业”,在这片紧密环海的土地上,为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发展提升源头创新的供给能力,让青岛的品牌基因再一次在胶州湾北部孕育、崛起。

这当然不是高新区的全部,未来它有更高远的追求。到2020年,海洋产业将实现质的跃升。届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年产值超过350亿元,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现年产值超过130亿元,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现年产值超过135亿元,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实现年产值超过300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实现年产值超过400亿元,环保与新材料产业实现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技术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0%以上……

在全力打造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下,在这方年轻的土地上,将有更宽广的创新沃土和施展空间。

这片沃土,也将有更高、更强的耕耘。(来源:青岛日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于睿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