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盐场系列报道引关注 渔盐精神振奋人心

近日,【话红岛】系列栏目第一期《青岛最后的盐场:时代洪流中历久弥坚的渔盐精神》一文一经发出,就引来各方关注,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期内容:

【话红岛】青岛最后的盐场:时代洪流中历久弥坚的渔盐精神

“盐田蓄海水,赤日凝晴沙。”盐为百味之首,没有了盐任何美味佳肴都难说好吃。“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年少时没少听长辈用这句话教育我们。但你见过一望无际的盐田吗?你见过像山一样的盐垛吗?”

5e853a149aa4ea6c1435a2148e2932db

东风盐场第三工区

停留在想象中的传统制盐场景

红岛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渔盐产地,在1937年版《青岛概览》记述的阴岛(红岛旧称)八景中就有“盐场银海”一景。试想百年前,红岛绵延60平方公里的盐场上,一垛垛白花花的“雪山”星罗其中,男人们赤膊忙碌在群山似的盐垛旁,身上结满了白花花的盐饹馇。我不禁想去一探究竟,感受“开滩晒盐”的古老工艺。

ff4a7b7272026e6310d503afaeb610e1

盐工汉子(2000年9月摄于青岛东风盐场)

春寒料峭,一片白花花的盐田上,轰隆隆的大型机器在工作,不一会就堆起了一座“银山”,收盐的机器不断将盐池中已经结晶的盐抛到另一侧的卡车车斗中。初春时节,我来到了胶州湾北部青岛最后一片盐场——东风盐场第三工区。红岛原先60平方公里的盐田,如今只剩下了这8.6平方公里。现代化的机器生产中,早已不见了之前想象中的捞盐场景。

五千年“红岛盐”变形记

海盐是怎么来的?海水冲积岸边,还是地里挖来的?在去盐场之前,我脑洞大开。但看后才发现,我的想象与真实的制盐方法一点都不沾边。

“鲁盐”之名,驰于中外,“红岛盐”又是“鲁盐”的佼佼者。作为渔盐古镇的红岛,曾多次挖出成片的古代盐井,人们至今仍保留着古法取盐和造船的技艺。五千年来,海盐生产经历了取海煮盐、刮碱取盐、掘井煮盐、盐田晒盐几个过程。

据传胶东“煮海为盐”,起于上古,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侯夙沙在胶东一带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夙沙煮盐”。

6beff125a404e008a4e689202142fca7

夙沙煮盐图

相传当地部落首领夙沙,有一天打了半罐海水正放到火上煮,突然一头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打死的野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快熬干了,罐底部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用烤熟的猪肉蘸着吃了起来,感觉味道很鲜美。那白白的细末就是从海水中熬制出来的盐。

曾在胶州湾北部阴岛北岸平缓的海滩上,经过若干年潮起潮落、风吹日晒,自然形成了一层白色的盐花,人们用木板刮起来收集到一起 ,经过加工,用于食用、交租、交换商品,这种取盐方式是“刮碱取盐”。

相传在汉代,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内天气大旱,人们在掘井取水浇田时,发现井水比海水咸了许多,放在锅里煮,果然比海水取盐还多几倍,先民从此开始了掘井取水煮盐。

082472f615b90cca948524c09859e6e7

东风盐场第三工区生产的盐

如今的盐田晒盐,就是在海边围出一片地来,涨潮的时候海水引入蒸发池,这样经过风吹日晒蒸发,从一个池子先后导入另外的几个池子里,蒸发浓缩到饱和再导入结晶池,经过风吹日晒,浓缩结晶就会逐渐析出大盐粒子来。时移世易、岁月变迁,红岛地区的人们就这样一代代接受着先祖和自然的馈赠。 

坚忍不拔的红岛渔盐文化精神

盐场挖盐虽说是“清水捞白银”的活,几乎不用太多成本。可你要觉得这是躺着就能收钱的行当,那就想的太简单了。在纯人工挖盐的年代,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力气活。你知道把海水里刚结晶还湿塌塌的盐捞出来有多压秤吗?老一辈盐民说,按以前的方法,一筐就装200斤到300斤,两个力气小点的人都抬不动。算下来,两人每年能出100吨到160吨盐,只要你肯出力,就能赚钱。

02c9f9c1688d41cee8a782a7286963ca

收盐晨曦里

当时盐民们工作经常在夜间,往往一呆就是20多天。与繁重的工作比起来,盐民们更担心的是受到野生动物的攻击。1985年就在盐场工作的东风盐场副场长江崇武介绍说:“以前这里自然生态比较原始,海鸟、候鸟、野兔都很常见,在六七十年代甚至有狼。”要知道红岛原有60平方公里的盐场,周围荒无人烟,这意味着什么?很可能遇到危险都喊不来搭救的人,据江场长说当时不管任何人夜间出去都要扛着铁锨来自卫。

57f4220544225b451f16529e135c899f

忙碌的收盐机器

当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不乏现在听起来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搞笑事情存在。“说个事你可别笑话”现今84岁的老“盐人”韩明斐笑着说,“那时候需要挖往盐场进海水的河道,为了运盐,有时造些小船放在这些浅浅的河道里。盐沉,船就搁浅在河底的泥里,我们就靠人力在岸上拖着船走。那时在这里干活的男人都不穿衣服,一丝不挂,但谁也不笑话谁,女人路过看到或者来送饭,都很自然。所以我们当时有句话叫‘有礼的街道,无礼的河道’,就是说在街上大家都讲礼貌,穿戴好,但当时衣服金贵,谁都不舍得穿着衣服在盐场河道干这种粗活。” 

艰苦朴素又勤劳实干、积极乐观,靠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幸福的事情,又何尝不是红岛渔盐文化精神的根本。

红岛渔盐文化精神不会被遗忘

盐田越来越少了,但更新的技术、产业,更先进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了,如今的青岛高新区启动“蓝色引擎”,聚创业之智,造创业之势,聚焦“1+5”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不断碰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新中心,建成全市转型升级的样板区,争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队伍的排头兵。

251983200cefa74b7b80157fd396b125

昔日盐田上崛起的青岛高新区

所有这一切体现出的创新、创业的朝气和勤劳苦干、艰苦奋斗的精神,何尝不是对古老渔盐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要知道,古代渔盐业一开始也是作为先进技术被推崇的,从夙沙氏用盐蘸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那一刻,那从海水里熬出的白白细末便开启了人类海盐的生产序幕。二者存在内在高度的一致性。

如今青岛高新区的建设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艰苦朴素、勤劳实干、积极乐观的红岛渔盐精神,才能真正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让更多人感受渔盐文化精神

从年20万吨缩减到4000吨产量,作为青岛最后一片盐场,东风盐场第三工区的年产盐量已经大不如前,很多盐田已经改成虾池。但无论产量怎样缩减,“红岛人”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海盐是在胶东半岛被发现的,而且“盐宗”就是出自胶州湾畔的红岛。无论是世代在盐场讨生活的胶州湾北岸一带居民,还是现在机械化生产的大型晒盐企业,都延续了此处“海盐”子孙的血脉。他们不仅传承了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的晒盐精神,还想把“海盐”的历史以及现状继续保存下去、传承发扬,让更多人知道。

411714cafe7eaf9dfdc904deb0e8c59b

盐场收集的收盐小推车

盐场负责人介绍说,他们一直在着手收集传统的晒盐工具、历史资料等,希望能建成属于青岛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盐业露天博物馆,将盐业的历史、工艺、操作、实物、盐田等最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后来人留下追溯历史的资料和源地、并能亲临现场体验。 随着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公交、地铁、铁路和新机场的建设让老城区居民有了更多接近红岛的机会,也给了红岛渔盐文化更多的机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青岛最后的盐场”引回忆潮, 渔盐精神振奋人心!

《青岛最后的盐场:时代洪流中历久弥坚的渔盐精神》在短短10个小时不到阅读量就突破4000,大家追忆往事、参与留言。

239d2c653ca65af8cb515eb44dd06da5

不少读者纷纷陷入旧时的回忆场景,或是成片的盐池子,或是高高的盐山,如今甚至成了有些人的乡愁。

也有不少人向盐田滩涂上建立起来的红岛经济区(高新区)表达了深切的祝福,同时希望传承渔盐文化的精神,继续为高新区建设服务。

渔盐文化的力量,振奋人心,更有不少读者留言表示一定要亲眼看看传统海盐的生产过程,教育好下一代。

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接下来这位读者的留言了。从他洋洋洒洒300多字的留言中,我们了解到从前盐场人的辛苦,粗略的回顾了红岛盐业市场发展的进程,更多的是感受到留言者对吃苦耐劳和坚韧的红岛渔盐精神的骄傲和赞扬,文字诚恳,让人动容。

为了回应大家的关注,我们近期还将推出系列关于红岛渔盐精神的报道——听老盐人讲故事、直播访盐场、组织爱好者参观……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来源:青岛高新区宣传推介事业部)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君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