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勇立“新潮头” 敢闯“深水区” ——青岛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这是一个改革的时代。

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生产力。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这场变革正带给青岛前所未有的期许,也正在奏响改革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89

沐浴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春风,一幅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在青岛徐徐展开。

三中全会闭幕第三天,中共青岛市委即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全会精神,随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意见》,成立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绘就了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和组织基础。

两年多来,在市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啃下了一批硬骨头,推动各领域改革全面“开花”、重点领域改革陆续“结果”,一项项创新举措落地生根,制度红利加速释放,改革效应日渐凸显,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不断向纵深推进。

敢闯改革“深水区”

“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两年多前,在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将面对的压力和挑战。

不破不立。改革进入深水区,不遵循问题导向,不打破制约瓶颈,不啃下一批硬骨头,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和利益调整,全面深化改革就难以实现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会点上,青岛的决策者进行着深邃的思考。

“面对改革发展的瓶颈难题,我们要发扬闯的精神、‘冒’的精神,打破传统路径的依赖,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聚焦改革瓶颈难题,敢于动真碰硬,推动改革在深水区破冰前行。”在市委深改组第一次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群斩钉截铁地说。

“深水区”的艰巨任务,呼唤更成熟稳健的改革。紧跟中央的改革节奏,我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破除积弊,吐故纳新。

在全省率先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试点,率先编制完成市级行政权力清单,削减134项行政审批;政府机构改革将组成部门由46个精简为38个,同比减少17%,人员编制减少7%;工商注册便利化改革,前置审批事项由381项减至37项,精简了90%……

在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中破题,让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好”而非“更多”作用,政府权力的“减法”和责任的“加法”,换来了市场活力的“乘法”;商事制度改革,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推行“五证合一”,极大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负面清单制度”带来的理念变革,进一步激活了市场竞争……两年多来,改革部署全面展开,改革渐次向纵深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

改革行至中流、挺进深水区,最考验的是“识水性”。

政府机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国企改革、行政权力清单制定、工商注册便利化、教育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公安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足球改革……两年多来,我市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坚冰正在被打破,人们从中感受到了一股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的“猛”劲儿。

青岛的深改实践向全社会传递出清晰明确的信号:改革没有禁区,改革就是要“动奶酪”。

——这些改革,既有议论多年、改革阻力较大、多年都啃不动的硬骨头,也有涉及多部门、跨不同领域,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

——这些改革,既有直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旨在立行立改的具体举措,也有着眼长远发展,旨在标本兼治的制度建设。

这是一份实干铸就的成绩清单:

——2014年,我市出台改革方案或举措104项。

——2015年,确定改革举措255项,落实中央和省委改革要点129项,年内改革任务全部完成……

——2016年各领域改革再提速,确定改革举措345项,一大批改革方案陆续出台,配套推进。

随着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改革展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动图景,改革精神已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总体布局 全面发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中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闭幕,我市就迅速成立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8个专项小组,奠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坚实的领导和组织基础。

短短几个月时间,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健全领导决策、督察考核、研究论证和宣传引导机制,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再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项,市委深改组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一步步精心谋篇布局,为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引领航程。

“中央和省委的顶层设计,需要环环相扣的推进链条,需要积极主动的衔接跟进,真正做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群强调说。

我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改革重心聚焦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聚焦重点功能区、聚焦瓶颈难题、聚焦民生改善。对中央和省委的改革举措和方案,部署一项、调度一项,成熟一项、研究一项,出台一项、落实一项,推动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落地生根。

——根据中央国企改革部署,制定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和 《市直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工作意见》,开展了国有、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试点。

——根据中央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方案的思路,成立了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仲裁院,积极创建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40%。

——落实中央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意见》,开展了市级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方式改革和实时动态公开改革,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市纳入“营改增”达23.6万户。

——根据国家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改革部署,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青岛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青岛市户籍准入意见(试行)》和《青岛市积分落户办法》。

——深入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创新完善企业管理体制,持续推进广电、报业、出版、演艺等市直文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成立市直国有文化企业上市工作协调组,出台支持文化企业上市的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城市传媒在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全省首家在主板上市的国有文化企业。

——深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建立了青岛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制定了青岛日报社、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和青岛广电影视传媒集团、青岛出版集团关于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

——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了《青岛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实施方案》,整合各领域信用信息,建立分级授权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完善人大立法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和《青岛市崂山风景区条例》,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出台《关于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和《青岛市法律顾问团管理办法》《青岛市市直党政机关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两个配套办法,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保障于法有据推进改革。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施了“双月”协商座谈会制度,建立了民主党派市委、无党派人士直接向中共青岛市委提出建议“直通车”制度。

——根据中央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意见要求,出台《加强基层建设深化“六小六大”工作的意见》,不断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出台《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意见》,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推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

截至目前,我市已贯彻落实中央、省改革事项145项,出台各项改革举措700多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群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先后就城市风貌规划、“多规合一”等重点领域改革作出95次批示,主持召开市委深改组会议27次,推动重点难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确保改革举措全面“落地生根”。

从深改元年的全面播种、次第开花,到关键之年的全面发力、纵深推进;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司法体制、社会事业体制到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我市始终围绕改革总目标谋篇布局,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驾驭和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航程。

从强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到强调把狠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从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从提出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严把改革督察关,到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从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到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市委深改组以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手抓审议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改革议题,一手抓研究部署各领域改革的协调推进,推动改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近三年蹄疾步稳的扎实推进,不仅使改革举措开始串点成线,框架结构也日渐清晰。市委深改组的工作节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市改革的大势: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市委深改组召开会议6次,审议及通过文件18个;

——2015年,全面深改的关键之年,市委深改组召开会议10次,审议及通过文件43个;

——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确定改革举措345项,仅前9个月深改组就召开11次会议,审议改革文件50多个,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

市委深改组成立以来共召开会议27次,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的频率渐成惯例,上会议题的数量逐年增多。这条上升曲线的背后,是担当精神的不断强化,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高度自觉,更是人们对改革期盼的有力回应。

勇立时代“新潮头”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的广度和力度前所未有,涉及的利益格局调整前所未有。在加强顶层设计和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如何选准改革的突破口至关重要,这也考验着每一位决策者的能力与智慧。

重点功能区承担着我市大部分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特别是“国字号”功能区,在全市改革大局中发挥着重要的改革示范引领作用。为此,我市聚焦重点功能区,承担好改革发展先行先试的重任,不断激发改革活力,探索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自选动作,创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西海岸新区100余项改革全面启动,推动陆海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土地管理改革综合试点等29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果,开展大部制、职员制、法定机构、集中审批等一系列市级改革试点;落实107条扶持政策,市政府向西海岸新区委托下放了77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新区推出了率先将海域使用规划纳入“多规合一”体系、率先试行一地多用模式等35项全国领先的改革事项。

——在红岛经济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融合创新发展,实行了事业部制管理,积极打造“人才特区”。在中德生态园开展职员制改革试点,在蓝色硅谷核心区、青岛国际邮轮港开展了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的功能区管理体制机制。

——在青岛保税港区启动六大领域42项“先行先试”工作,开展统一市场执法、市场监管试点和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外汇政策试点,率先复制上海自贸区改革成果。

——在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制定《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向国家11部委报送了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88项首批创新政策清单,已有60项金融政策获批先行先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等跨境投融资创新政策率先突破,获批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允许境内企业从韩国银行机构贷入人民币资金的试点地区,完成全国首单中韩货币互换项下韩元贷款业务,并在全省推广。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财富管理公司正式落户我市。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位列全球46位。

——抢抓海洋强国战略机遇,出台蓝谷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试行“理事会+管理局”管理模式,全面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全国首个以海洋科研为特色的国家实验室建成运行,并勇于突破传统科研体制,创新形成了治理结构“管理轻屋顶”、科研管理“形散神不散”、人才管理“做事不养人”、运行服务“规范不僵化”四大体制机制,成为面向世界、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成为“海洋科技国之重器”,力争经过3年努力,进入世界著名海洋科研中心前五名。

——围绕打造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和节点城市,我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丝路对话”通融世界,通过“企业扬帆”拓展空间,通过“文明互鉴”增进友谊。胶州市获批成为全国第二家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通过港站联运一体化改革,形成全国首个推动海运、空运、公路、铁路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模式。作为“政策高地”的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发挥区位、功能和政策优势,积极打造从青岛到 “一带一路”沿线省市的“一带一路自贸驿站”,实现海港与陆港相接、沿海与内陆相连,从货物到市场、从信息到利益的“三通”,打造一条“功能最全、政策最优、服务最好、市场最大、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自贸高速公路。

——探索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在西海岸新区、胶州市率先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城市管理、国土资源、文化市场、海洋渔业、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在此基础上,今年在各区市全面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此外,我市积极鼓励特色创新、借鉴创新、试点创新和基层创新,共承担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项目93项,并积极探索具有青岛特色改革创新模式,创新推出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1+N的创新政策体系和“众创生态”创新模式等改革举措。在改革中,我市还启动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工作,聘请专家学者、法律专家和律师等参与改革,不断提高改革方案“含金量”,确保各项改革举措于法有据。

……

全面深化改革之风,吹动了功能区建设一池春水。

以重点功能区改革试点为突破口,青岛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改革成果,形成了一些具有青岛特色的改革亮点。

点爆深化改革“连环炮”

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要注重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节骨眼和要害处用力,实现“‘一子落’激发‘全盘活’”的效果。

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拦路虎”,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市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选准了着力点。

从深化国企改革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到促进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到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两年多来,我市点爆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连环炮”,着力找准穴位、击中要害。

——我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出台有关建设“三中心一基地”决定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坚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粗钢产量已连续24个月下降,平板玻璃产量连续18个月下降,新建住房库存量连续8个月同比下降,不良贷款率连续5个季度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连续18个月同比减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绩斐然。

——牢牢锁定转型升级、动能转换这条激荡昂扬的战略主线,坚持蓝色、高端、新兴导向,出台系列措施大力实施“互联网+”、“海洋+”、“标准化+”行动,开展调结构稳增长抓落实现场推进活动,全面推进“一谷两区”建设,重点发展壮大新兴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培育十大新兴产业,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决定关停搬迁120家老城区工业企业,已搬迁企业实现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战略,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青岛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办法》、《青岛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实施办法》等系列鼓励创新举措,成立了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国内首推科技成果挂牌交易规则,首创专利权质押保证保险贷款,推动了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快速发育。此外,出台《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若干政策》《众创空间管理办法(试行)》《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创客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搭建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圈 ,目前全市已建设国字号众创空间66家,孵化器建设累计开工1215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7700多家,在孵企业3500多家。

——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多规合一”改革推进工作体制。编制了《青岛市“多规合一”工作实施初步方案》,整合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海域使用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交通规划等八个领域的规划,实施“四个一”计划(即“一张蓝图、一个信息平台、一套技术标准、一套工作机制”),并于2015年在西海岸新区率先启动实施了“多规合一”改革试点。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青岛整建制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创新产城融合发展、城镇化投融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产权制度、“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探索形成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有效途径,力争率先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彰显青岛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青岛经验”。

——紧紧抓住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推动农村农业深入发展,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扶贫开发综合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11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401个村已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72万农民受益,黄岛区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出台系列措施全力推动金融业发展,我市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产业迅速壮大,金融业增加值达到588亿元,全市“一行三会”牌照类金融机构达到221家,存贷款规模均突破万亿大关,保费增速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稳居第一,全市证券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额达到6.9万亿元,金融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已从2010年的4.2%上升到2015年的6.3%,全球金融中心排名达第46位,紧跟上海、北京、深圳,位列国内金融中心城市第4位。

打造民生“升级版”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人民”始终是最核心的关键词。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力量智慧的源泉,也应是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环保部近日发布的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青岛市位列第七,成为山东省首个空气质量状况进入全国前十的城市,同时也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一个北方城市,青岛的空气质量在两个月内连续有53个优良天……

青岛大气环境的持续改善,只是青岛市民从改革举措中受益的一个小小的切面。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曾用10个“更”字来描述人民的期盼,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在市委深改组会议上,李群强调说。

为此,我市始终坚持把解决群众诉求、促进民生改善作为改革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把准群众诉求脉搏,让群众享受到深化改革带来的实惠。

——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险合一”,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三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惠及全市822万参保人。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取消以药补医,门诊患者次均费用下降10%以上,医药总费用下降15%。

——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前教育改革,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推进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教师聘用制改革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全面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获得2015年度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和脱贫攻坚机制,开展具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的资质认定工作。

——调整住房保障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四房合一”并轨运行。

——制定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举措和实施计划,出台“四禁两补”系列治霾政策措施,建立了考核督查通报制度,解决了一批影响空气质量的难点问题。

——划定红、绿、蓝、紫、黑、橙、黄七种规划控制线,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印发实施《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方案》《青岛低碳城市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大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青岛市海域和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从群众热切期盼出发,深化公安改革,积极创新警务模式,出台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改革举措70项,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实施“微警务”工程,为群众提供网上服务320余万人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建立了招商就业岗位评估机制、项目建设与失地农民就业联运机制,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

——制定了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措施30条,建立食品药品企业黑名单制度,捍卫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完成了全国第一个《青岛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空间、时间、物理、管理”四个维度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建设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开展全省社区治理暨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

……

GDP健康度名列第一,义务教育均衡满意度第一,“中国宜居城市”高居榜首……两年多来,青岛,优先推动扶贫、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基层管理服务创新等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推出涉及群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民计民生类改革举措60余项。随着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公众的“获得感”,民生的“升级版”,青岛在新一轮“改革赶考”中获得了高分。

改革大潮在一项项革故之举中涌起,改革画卷在一项项鼎新之措中展开,青岛全面深化改革犹如鲲鹏展翅,乘风翱翔。

发展无止境,需求日日新,改革,永远是“进行时”。引领经济新常态,回应百姓新期待,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鼓点将更加激越昂扬。(来源:青岛日报/青报网)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君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