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崂山建区20年:政府扶持打造“崂山样本”

牧海人家盛开迎春花大山深处有人家

“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在上世纪80年代上映的电影《海上生明月》中,扮演崂山渔家女的著名歌唱家关牧村用一首《渔光曲》,唱出了崂山深处人家打渔晒网的生活。自1994年青岛市行政区划调整,成立新崂山区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无论是继续捕鱼的祖业还是弃船上岸从事养殖、农家宴,崂山深处的百姓用一双勤劳的手,创造出了富有崂山特色的幸福生活。歌曲里所唱的“捕鱼人儿世世穷”,更是早已成为绝唱。

黄山海蜇成金字招牌

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地处崂山风景区的深处,离太清宫仅有1.5公里,距离华严寺也不过4公里。在这个靠山临海的小渔村,360多户人家中,有70%都在从事海蜇捕捞。自黄山建村开始,就有捕捞、加工、食用海蜇的传统,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黄山海蜇在岛城享誉已久,但却一直受到加工水平、销售量等的制约。近年来,在街道和社区的精心策划下,黄山海蜇知名度逐步提高,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拉动了饭店、住宿等三产的发展,带动了居民充分就业,每逢旺季,社区内没有一个闲人,且还要大量从外地招工,推动了社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黄山社区有30多条渔船,村民们大多结对出海,根据潮水,这里每天有4次打捞海蜇的机会。但当地渔民一般会出海三次,一忙就是12个小时。特制的海蜇网长约700米,是老一辈渔民流传下来的。为了让渔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社区居委会引导渔民从单纯捕捞海蜇改为深加工,把捕捞到的海蜇进行分割,分出海蜇里子、海蜇爪子、海蜇头等多个品种。每年的七月到九月份,赶着潮水出海捕海蜇,凯旋后再背着老婆上船“扒”海蜇对海蜇进行分割,是黄山社区一道独有的风景。鲜度好,无泥沙,口感爽是黄山海蜇的一大特色。往往海蜇还没上岸,外地的客商就已经把货车开到了黄山社区的码头。“虽然捕捞期有3个月,但高峰期最多能持续两个半月,一条船一天能上9000斤海蜇。这样算下来,一家人仨月就能赚上5万元。 ”黄山渔港海蜇专业合作社经理林先钗告诉记者。

2005年,社区两委为了提高渔民的收入,联合渔民研制出了海蜇爪子、海蜇脑子、海蜇凉粉等花样的农家宴、渔家宴、海蜇宴,尤其是“海蜇宴”金字招牌远近闻名。黄山社区现已注册成立了黄山渔港海蜇专业合作社、老渔哥海产品合作社,并有七家经营以海蜇产品为主打菜的酒店,“发海蜇财”鼓起了黄山社区居民的钱袋子。2008年,“黄山海蜇”被青岛市农委授予“一村一品”品牌。近年来,黄山社区先后投入80余万元对渔业生产码头改造升级,改造后的码头已达6000余平方米,现可停泊20马力以上的渔船80余条。

多元经营收入年年高

57岁的王爱伦是沙子口街道东麦窑社区的一名居民。祖父和父亲都是渔民,一条摇橹的小木船,维持着全家人的生计。初上渔船,王爱伦一年下来才能赚3000多元。不愿就这样日复一日生活的王爱伦,在1991年靠着政府的无息贷款政策,贷了6000多块钱。又拿出自己全部的收入,开始从事扇贝养殖。“一开始光工具就花了三万元,一共养了3亩来地,一亩地里400笼,一共大概是24000斤。刚开始干不太懂,挣一点投入一点,一年下来,不但收回了3万元的成本,还又额外赚了3万元。从此之后,我就开始逐渐扩大规模。”王爱伦说。2008年,王爱伦和村里的三十多户村民一起办起了合作社,在流清河湾进行扇贝的筏式养殖,总面积达到了200多亩,是青岛市最大的扇贝养殖基地。

“村里和我这么大的人,七八成都不打渔了,像我们这一辈的孩子们,也都开始跟着干海水养殖,现在政策也好。 ”王爱伦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崂山深处,不少村民都开起了渔家宴和家庭旅馆。王爱伦也开了一家海鲜馆,主打崂山当地的特色海鲜。

据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崂山区主要养殖生产企业有20多家,涵盖了鱼虾贝藻、棘皮动物类的养殖。在巩固稳定鲍鱼、海参、扇贝、鱼类养殖的基础上,区渔业局引导扩大了藻类、红螺及部分新品种的养殖。还组织企业参加了3期提高产品质量培训班,提高生产者产品质量意识。 2014年,崂山区新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2处,新扶持5个水产品商标,4个水产品专卖店,引导企业提高水产品质量。 “去年我们在王哥庄、沙子口街道举办了二期渔技培训班。建立了渔技推广网络,6个科技示范户示范点,挑选了8名中级渔技指导员,设立了渔技咨询微信平台。此外,结合我区养殖生产特点,对青岛市2014年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给予了积极的推广和应用,包括南美白对虾、梭子蟹、太平洋牡蛎、崂山红扇贝、优质刺参、三倍体鲍鱼等主推品种及池塘生态养殖、筏式健康养殖、底播养殖等主推技术等。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渔村娃带崂山海产走向世界

在崂山沙子口南姜的小渔码头,村里的人靠海吃海,只要没有大风大浪,每天都要出海打渔。村民们挑着一筐筐的海鲜到市场售卖,换回一点微薄的收入。 18岁那年毕业后,土生土长的曲学涛不愿意出海打渔,干过建筑工,做过营销员,经过摸爬滚打,曲学涛最终从大海里找到了机遇。金钩海米原产于崂山区沙子口,因为晒干之后尾部弯曲像一个钩子,浑身呈现樱桃红或者金黄色,所以起名金钩海米。金钩海米数十年前就被评为青岛特产,以其鲜美甜润和营养丰富而闻名全国。

1999年,而立之年的曲学涛来到了沙子口一家水产品加工厂。因为各种不利因素累积,企业已经陷入了经营困局。曲学涛敏锐地认识到,随着欧洲和美国对水产品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国内企业蕴藏着巨大的出口机遇,谁能获得欧洲和美国的认可,得到许可证,谁就能快速崛起。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水产品加工厂在2001年进行了企业化的改制,推倒原来的破旧厂房,按照欧洲加工厂的高标准,新建3个水产品加工车间。他开始以一个市场化的小企业的模式做起了水产的加工出口,打开了财富之门,企业开始快速发展,除了海米,还进行海参养殖、生产干贝、冷冻鱼等,水产品年产值超1亿元。曲学涛的“金钩海米”拒绝任何工业化,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办法:选刚上岸的活虾,立即上锅煮熟,然后撒在干净的地面上晒干,再人工脱皮,最后收紧食品袋中,放在零摄氏度的环境中自然发酵,成为最天然的食品。 2002年,曲学涛注册了青岛广通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美国FDA验证,获得了HACCP认证,水产品输欧盟认证,2008年曲学涛的企业更成为奥运会和青岛奥帆赛水产品供应商。目前,曲学涛的产品主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公司年订单上万吨。

建海洋牧场恢复生态环境

目前,崂山区的捕捞渔船总数,已经减少到了660余条。在崂山区,一条12马力的渔船,一年就能获得上万元的补贴。除了给渔民经济上的支持,崂山区还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工作,保护近海渔业资源。 2014年,崂山区增殖放流工作力度加大,放流品种增加,资金增加、效果也明显提升。崂山区在崂山湾增殖了日本对虾、栉孔贝、梭子蟹、藻类移植等。省市在崂山湾放流了黄鱼、牙鲆、海蜇、蟹类、中国对虾等。全年增殖放流品种增至8个品种,近三亿单位。为了保护崂山湾海域的渔业资源,尽快恢复海洋环境,崂山区从2013年启动了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工程建设。崂山湾公益海洋牧场位于崂山湾东南海域,共建设了会场湾资源保护型鱼礁区、崂山湾A区休闲生态保护型鱼礁区、崂山湾B区生态保护型鱼礁区三处人工鱼礁群,总用海面积为600公顷,总投资4700多万元,这是我国北方第一个公益性海洋牧场。今年1月份,经过两天紧张投放,崂山湾公益海洋牧场A区人工鱼礁体已经投放完毕,2000多块人工鱼礁体绑上了绳索和浮漂,下一步将启动藻类移植工作。春节过后,崂山湾B区生态保护型鱼礁区(女儿岛、狮子岛东南侧)也要开始投放3500多块人工鱼礁体,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投放任务,建设工期3年的崂山湾公益海洋牧场将全部建成。

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在先前建成的会场湾海洋牧场投放了梭子蟹苗和扇贝苗。据海洋牧场项目负责人周毅介绍,他们专门组织了专业人员到会场湾海洋牧场潜水摄像,结果发现人工鱼礁礁体上已经有很多附着物,鱼虾蟹都增加了不少,其中还发现了半斤重的野生梭子蟹。根据海洋专家的保守估计,以崂山湾海域目前状况,海洋牧场建成后鱼类数量将增加至少20倍。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