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跨过流淌的时光 青岛老建筑拓展城市文化新空间

核心提示: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城市的相依,很少能像青岛这样。在作为音乐之岛、时尚之都的青岛,老建筑拓展了城市文化新空间,一如在五线谱上那些跳动的音符,离开这些精灵,就不可能有华美的乐章。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城市的相依,很少能像青岛这样。在作为音乐之岛、时尚之都的青岛,老建筑拓展了城市文化新空间,一如在五线谱上那些跳动的音符,离开这些精灵,就不可能有华美的乐章。

提起青岛的建筑,人们首先不自觉地会将眼光投向那些精雕细凿、韵味十足的老洋房。时间改变了城市的容颜,但那些大师和工匠们共同留下的建筑杰作却像窖藏的佳酿,味道更加醇厚绵长。

1897年德占青岛后,即开始大兴土木。从此,西洋建筑艺术在青岛这座年轻的城市生根。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中西方的建筑大师们在蓝天碧海的青岛尽情挥洒描画,把众多中西合壁或充满异国风情的教堂、公馆、别墅、办公楼、俱乐部、酒店、旅馆等留在城中心。青岛逐步形成了以德国建筑为代表的欧式建筑为主要特色的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潮。

从德国总督官署到胶澳帝国法院,从圣弥厄尔大教堂到基督教堂,从花石楼到公主楼……风格功能各异的老建筑,给青岛争得“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名,深深地影响着青岛的人文特色。建筑文化成为青岛文化特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今日时尚青岛的标志性风范。

当然,近现代的青岛建筑文化特色也不仅止于此。日式建筑也是青岛外国建筑中的代表,例如取引所、日本高等女子学校等。黄台路上日式建筑集中,全长724米,两侧共有30栋日式建筑。即便在外国建筑这样的“包围”中,青岛的里院文化如一股朴素的清风,营造出市井生活的园地。旧里院不仅为很多人遮风挡雨,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一砖一瓦,都饱含建筑对生活的深情。市南区的黄岛路就是里院文化最好的代表,这里的里院名字都取自于诗经,虽然在城市的发展中渐渐斑驳,但市南区已经计划对这一片区进行保护性开发。

今非昔比,现在的青岛已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各种商业综合体让青岛走出了“红瓦绿树”的束缚。正如这个城市中西文化水乳交融一样,青岛的城市建筑正在把现代和过往相结合。在近代建筑最集中的市南区,规划保护好这些建筑经典,正在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共识。这笔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属于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属于每一个到过这里的过客;属于青岛,也属于全世界。

记录殖民历史的行政建筑

“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重重红色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景色简直像是德国的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 ” 1913年《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的报道中,红瓦绿树的形象跃于眼前。殖民的伤痛背后,德国人秉承着他们严谨的作风,按照他们的需求,在青岛建立起了一座欧洲城市。如今,漫步于市南区的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广西路、曲阜路等,都能看到密集的德国建筑群。其实,无论是德式、日式还是美式的建筑,最重要的一类就是行政和军事建筑。行政建筑多选址于当时青岛市中心的黄金位置,体现出绝对的控制力。以位于沂水路的胶澳总督官署旧址为例,它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筑师为德国人马尔克,由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采用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主面为三纵五段的对称处理,中轴线非常突出,建筑平面呈“凹”字型。由于它背山面海,楼前广场空间开阔,更显得蔚为壮观,在建筑方位多不规则的青岛市区内,它是少见的一座近似正南正北的建筑物。除此之外,此类的代表性建筑还有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胶澳帝国法院旧址、青岛德国监狱旧址等。各式各样的军事设施也成为青岛建筑文化中重要的部分,位于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处的俾斯麦兵营,采用花岗岩嵌角合置于基座的处理手法,使之与砖砌墙身相结合,形成凝重典雅的建筑立面形式,同时含有浓重的欧洲中世纪街市建筑的装饰格调,建筑风格具有“巴洛克”式风格。位于团岛的游内山灯塔,独特的“海牛”声一直是青岛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

万国建筑博览独一无二

来青岛,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八大关。八大关被梁思成誉为“青岛最美的地区”,也被《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一,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各种拍摄于青岛的影视作品中,八大关更是频频入镜,成为青岛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色代表。八大关的美,离不开八大关里精心栽种的各式树木,春天韶关路盛开的碧桃、夏天正阳关路怒放的紫薇、秋天居庸关路金黄的银杏……一路一景的设计,在国内首屈一指。

但若要说八大关的灵魂,还得说八大关的建筑。根据统计,八大关街区有320余处历史文化建筑,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西部是线条明快的美国摩登派建筑“东海饭店”,靠近第二海水浴场是解放后新建的汇泉小礼堂,采用青岛特产的花岗岩建造,色彩雅致,造型庄重美观。作为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景色的最佳写照,这个建筑区已经不再是外国建筑师的天下,以刘耀宸、张新斋、徐垚、刘铨法、王节尧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也能够运动建筑语言自由表达,在有形与无形之中,进行着东西方的会话。无论是古希腊式、罗马风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园风式、新艺术风格式、折衷主义式、国际式等建筑风格,在八大关的建筑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建筑。八大关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也是当之无愧。

拥有这一宝贵资源的市南区,更是把八大关当做珍宝。不仅着力于挖掘八大关的旅游资源,景区所在的八大关街道办事处更是积极推进八大关街区参与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评定等工作,推动八大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公馆楼台因名人而知名

在青岛的建筑文化中,还有一些不得不提的就是富商巨贾、文人墨客等的公馆居所。长时间内,政治的相对稳定,经济的繁荣发展,让青岛成为很多名流齐聚的宝地。据岛城著名文史学家鲁海介绍,当时任职于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的教员们,每个月的工资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这也让他们得以有经济基础,或是购买,或是租赁,住进依山面海的各式别墅中,度过一段难忘的青岛墅居生活。倘若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随便在位于市南区的鱼山路这条小路上走一走,遇到名流根本不是什么稀奇事。

相邻的福山支路上,一栋建筑到今天依旧雕栏玉砌,遗留着当年主人的显赫与富华,它的名字叫“天游园”,如今已经被开辟为纪念馆。相邻的一处连“名牌”也不见,却是赫赫有名的私人戏剧图书馆“褐木庐”,创办人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家、戏剧家宋春舫。在青岛的名人故居中,最“阔绰”的要数洪深故居。洪深故居位于八关山麓福山路1号,1934年洪深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时在此居住。穿过两扇雕花的铁栅栏大门,正对着大门的是一段宽敞的沿地势而建的台阶,之后绕过一面壁墙进入高处的院内,再通过石阶才能进入居室。洪深故居是一座二层楼的德式建筑,高大的门厅,拱形窗户,青砖灰瓦,歌特式的屋顶,十分的宽敞和气派。事实上,单是这样依山面海的位置,已经让很多原本生活并不富裕的文人们欣喜不已了。沈从文故居融合了德式日式两种风格,看上去颇是幽静雅致。沈从文就曾写道:“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3个小时,精力特别旺盛。 ”

如今,很多名人故居大都已经成为普通居民的居住之所。在这些老房子中长大的青岛人,对于青岛文化的亲近感,却是不可比拟的。得益于市南区相关部门的推动,如今老舍故居等颇具风格特色的建筑,已经开辟为博物馆,供人们进入到其中进行近距离的感受。青岛的建筑文化,从这些老房子开始延伸,却再也没有一座楼,能够写出更厚重的故事,这是一沓属于青岛的老时光。

建筑与环境构建和谐之美

在很多人的眼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建筑之美,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则把目光聚焦在青岛的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之美,他的独特见解,到今仍给我们很多启示。 1958年,梁先生在青岛主持召开中国建筑学会专题学术讨论会时说,过去我们往往认为山地不宜于建设城市,青岛的实例就驳斥了这种观点。作为一个现代城市,青岛说明在山地建设城市,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效果是很好的。青岛的道路与建筑、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山、海、建筑物相配合……在建筑色彩和材料方面,红瓦和周围的绿树及山色对比,黄墙的浅色为绿化的深色衬托,与环境协调而使人感到明朗轻快。

建筑与环境的失调,是很多城市的建设发展中难以弥补的遗憾,我们庆幸百年前的青岛得以成功避免。而当下,这个和谐之美在城市的发展中得以保存,并已成为美丽青岛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山、海、城、建筑而恋上青岛;越来越多的新产业,如休闲旅游、名家画室、私人博物馆、高端婚纱、总部经济等,恋上市南区的老城。在这里,还产生着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让时尚青岛更显魅力。

岛城部分老建筑

行政类: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胶澳帝国法院旧址、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军事类:俾斯麦兵营、伊尔蒂斯兵营、青岛山炮台、游内山灯塔、小青岛灯塔公共设施类建筑:观象台办公楼、胶澳海关、德国野战医院、青岛火车站经济和文化类建筑:德华银行、山东路矿公司、基督教堂、德华高等学堂商业娱乐性建筑:青岛国际俱乐部、医药商店、海滨旅馆、水师饭店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孙源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