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地 > 正文

青岛居民死亡原因报告:各区死亡率大不同

核心提示: 8月11日,青岛市卫计委发布“2014年青岛市居民死亡原因分析报告”。报告显示,青岛市的期望寿命为80.98岁,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8月11日,青岛市卫计委发布“2014年青岛市居民死亡原因分析报告”。报告显示,青岛市的期望寿命为80.98岁,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在导致居民死亡的各种原因当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9.71%,其中恶性肿瘤和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是青岛市前三位死亡原因。监测专家表示,如果去除这3种疾病死因,全市期望寿命可提高11.47岁。

  

连续五年期望寿命超过80岁

2014年,我市通过死亡监测系统报告本市户籍死亡54048人,非本地户籍死亡4364人,粗死亡率为692.36/10万。

其中,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2014年我市活产婴儿79383人,新生儿死亡率为1.91‰,比2013年(1.94‰)略有下降。我市的新生儿死亡率已达发达国家的程度。

期望寿命是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我省的人均期望寿命是2016年达到78.3岁,而我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自2010年以来,均超过80岁,2014为80.98岁,在国内、省内居前列,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各个年龄段死亡原因不同

报告显示,0岁组死亡率较高,为249.57/10万,在婴儿时期出现一个死亡小高峰之后死亡率迅速下降,到5-组降到最低14.37/10万,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上升并趋于稳定,40岁以后死亡率明显升高,并随着年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

婴儿组的前三位死因是围生期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则是幼儿、少儿死亡的首位死因,主要包括运输事故死亡和意外淹死;恶性肿瘤是幼儿、少儿死亡的第二位死因,以白血病为主。在青壮年组,伤害也是死亡的首因,其次是恶性肿瘤和心脏病,而急性心梗成为青壮年心脏病死亡的主要死因。慢性病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死因,其中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构成中老年死亡的前三位死因,占中、老年总死亡数的77.46%。

恶性肿瘤依然是致死首因

2014年,我市居民死亡的前十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内分泌和营养及代谢的其他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全部死因的95.27%。与2013年相比,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心脏病、伤害死亡率略有下降。近5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逐年增高,由2010年的39.65/10万增至2014年的53.00/10万,上升33.67%,增高趋势明显。

男性、女性的前十位死亡原因相同,但顺位不同。除内分泌和营养及代谢疾病外,其他各种疾病的性别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其中以伤害造成的死亡最突出,男性是女性的1.5倍。

城乡居民的前十位死因也都相同,排序有所不同。农村居民标化死亡率是城市的1.34倍。

健全慢病防治网络是关键

报告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9.71%,较2013年上升2.48%。其中,恶性肿瘤和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是青岛市前三位死亡原因,占慢性病死亡的84.61%。最近5年,肺癌始终牢牢占据我市因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专家表示,如果去除这3种疾病死因,全市期望寿命可提高11.47岁。

根据我市居民死因特点,针对影响居民寿命和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市将通过政府主导开展慢性病防控示范创建,逐步建立健全居民健康管理体系,实现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多措施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人危险因素,促使市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预防、控制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同时高度重视城乡医疗差距问题,从缩少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市民对健康和疾病认识防治意识方面入手,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及健康教育,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体系覆盖率。我市还将开展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伤害监测、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恶性肿瘤随访登记等综合监测,建立和逐步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围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周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