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 > 育儿公告 > 正文

医生们对儿科用药的思考

核心提示: 细心的家长也许发现,自己孩子的治疗用药中许多都是用成人药品替代。

细心的家长也许发现,自己孩子的治疗用药中许多都是用成人药品替代,原因是缺乏儿童专用药物严重的品种、剂型。

儿童就诊,国内国外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差别,也存在着共同的专用药匮乏的尴尬。这其中,关乎父母对医生的信任,关乎医生用药的无奈,关乎药品研发的困境等等,不一而论,但都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关于看病不开药”

我的一个前辈退休后,每年会到加拿大蒙特利尔与他女儿及四岁的外孙朵朵团聚一段时间。今天看到他在微信里写的一段话,摘录如下:

女儿说:“这边小孩看病需要各种等待,等半天可能处方就是叫你多喝水,然后打发回家,半颗药都不开……但是看到多多现在这么健康和结实,我很支持这种激发自身抗体的自然康复医疗方法。”

但中国很多家长恐怕会跟医生发火:药都不开还叫医生?!却不想自己是否是吃错了药。

这段话让我想起以前的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国外儿童看病的经历。一个在美国波士顿生活的国人,儿子到了冬天几乎每一两个月都会有一次感冒,偶尔也会带去看医生,但是结果都一样:普通感冒或流感,不用验血验尿也不用吃药打针,多喝水,短则两三天,长则五六天,自然会好。如今他的儿子两岁多,除了例行的常规体检,看医生的次数大约只有七八次,还没有因病打过针或吊水。

如出一辙,如此的相似。

但是,视线转回中国,当你心急如焚的带着孩子去找医生,医生告诉你同样的话,我想,只会有极少数家属放心的回去,更多的家属则会质疑,这医生会不会看病啊,发烧三天了,连药也不开,盐水也不打,化验也不验!因为在他们的理解里,药都没开,就是等于没有看病。

为了回应这种质疑,中国医院里的儿科总是人满为患,生病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吃药、输液。我以为,孩子的住院,对于医生来说,除了那些病人心中理解的“利益”问题,更重要的是规避责任的问题。发烧、黄疸、腹泻等等常见的疾病,虽然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小之又小,但只需要一例,医院和医生就能成为被告,甚至被迫丢掉饭碗。

这种无奈规避的方式,除去体制之外的因素,不得不说在某种程度上,家属从未停止的质疑或多或少的促进了这种不当行为。

我的这位前辈不是医生,他的家人也没有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我想,他们在选择信任医生之后,虽然也许不能够完全理解,但产生的良好结果,会让他们变得安心踏实。

我是一个医生,由于职业的原因,经常会在需要的时候得到一些专业儿科医生朋友的建议。所以,对他们给我提出的建议,我都能理解,也能够对他们保持足够的信任。事实证明,这种专业的信任给我带来的是巨大的裨益——儿子的健康。

第二,关于“酌情减量”

一个朋友向我求助:医院开的儿童药,医嘱要减半使用,可药品是胶囊类制剂,不知如何使用?

朋友不是医生,有此问似乎很正常。事实上,关于儿童用药的问题,许多的医生也是头痛至极。

细心的家长也许发现,自己孩子的治疗用药中许多都是用成人药品替代,原因是缺乏儿童专用药物严重的品种、剂型。然而,孩子和大人的身体,除了体重不同,身体发育、吸收和代谢状况都有不同,简单地按成人用药量的“缩小版”给孩子用药并不科学。

即使一些药有儿童专用药,但是在剂量方面也并不是很合理,没有专门的小包装,因此使得医生“也只能靠用药经验来开药”。

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陈运彬认为,现在不光缺药,还缺儿童使用说明书。“说明书上大多写‘儿童酌情减量或者减半’,但几个月婴儿跟十几岁孩子差别很大,怎么减半?很多儿科医生开药心都是慌的,不知道有没有副作用。‘酌情’意味着没有经过儿童临床研究,给儿童使用很不安全,药品过敏发生几率很大。”

“酌情减量”带来的不仅仅是医生的困惑,也给家长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去医院给孩子开药,常常出现“半片”或者“四分之一片”,但从药房拿到的药却是成片的,服用时只能用手掰。但一片直径不到1厘米的药,如何能精确的分成两份甚至四份?

我作为一个家长,对于孩子常吃的药,名字都烂熟于心了。但每次都不得不询问每次吃药时的剂量,也不得不做着研磨分药的无奈之举,只是为了儿子那稚嫩的生命一天天的健康成长。

记得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牵着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以此自勉,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冷雪凌
0